荊山之石 作品

第334章 天庭陷落,大道斷絕,張道陵絕

 這些全部都沒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是何時發生的?藍星的靈氣復甦又代表著什麼?聖樹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就這短短的幾個字,讓江遊心中升起了無數的疑問。 

 但沒有人能為他作出解答。 

 在江遊平靜下來後,發現下方還有一段小字,“尋訪成仙機緣不成,大道斷絕,仙墓之中有大恐怖,吾以精血澆灌此石,庇護後人,張道陵絕筆!” 

 “什麼,張道陵!他竟然也來過這裡,還在此地殞命了!” 

 江遊發現這塊石頭上承載的信息真的太多,讓他一時難以消化。 

 張道陵,字輔漢,原名張陵,東漢時期的人。 

 因其最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 

 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但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 

 之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錦山。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 

 傳說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 

 所以張道陵就是張清的祖師爺,老祖宗。 

 時年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鶴鳴山。 

 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得道成仙,飛昇而去,時年123歲。 

 江遊在此地看到藍星中歷史中的人物,還是自己結交的道友的祖師,感覺不可思議。 

 他的手撫摸著張道陵的字跡,感受到冰涼而粗糙的石頭。 

 “歷史中記載的張道陵已經成仙飛昇,而此處卻寫尋訪成仙機緣不成,生機斷絕,會不會是重名了?此人不是我認為的張道陵?” 

 但江遊因為此前天庭的字眼,生出一種強烈的感覺,這就是來自藍星的張道陵,所謂的飛昇就是來到了此界,進入仙墓尋訪機緣,得到了天庭陷落的真相,大道斷絕,拼死從中衝了出來,在最後時刻留下此石。 

 難怪此石會被供奉在神臺之上,不愧是一代天師,臨死之際,還不忘庇護眾生。 

 江遊心中猛地生出一道暖流出來,恭恭敬敬的對著殘石三拜。 

 在拜的時候,看到地面竟然還有字跡。 

 江遊把塵土拂去,就看到一排排字跡。 

 “洪宇,入仙墓尋訪成仙之機不成,大道斷絕,感先賢之念,以吾精血澆灌此石,庇護後人!” 

 “拓跋武,入仙墓尋訪成仙之機不成,大道斷絕,感先賢之念,以吾精血澆灌此石,庇護後人!” 

 “魏淵,入仙墓尋訪成仙之機,進入之前,以吾精血澆灌此石,庇護後人!” 

 江遊根據字跡的風化程度判斷,這些先賢都是由遠至近的留字,最開始是彌留之際,效仿張道陵,以血澆石。 

 後面就是後人再進入前,用血澆灌,好似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江遊看著地下這一排排文字,心中清楚,這些都是各個時代的人傑雄主,在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前赴後繼的進入仙墓尋訪成仙之道。 

 自己在仙墓中看到的屍體,應該就有他們在其中。 

 薪火傳承! 

 仙墓長存世間,也不知道存在多少年月了。 

 而這些這些名動一時,但都湮滅在歲月中的名字。 

 古往今來,人傑與天驕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但從來沒有人自仙墓中成仙,回來的也都是說大道斷絕,這讓江遊也不禁心寒。 

 大道斷絕,那現在呢? 

 仙墓橫存於世,任一代代天驕老去,化成塵埃,成為過去,不變的只有它。 

 “長生,長生,唉!” 

 江遊嘆了一口氣,彎腰把字跡都擦得乾乾淨淨。 

 此時的他再一次看向殘石,就知道這石頭之所以至今都能庇護自己,就是歷代先賢的一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