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食鹽與商稅

  私設鹽場是重罪,足以抄家滅族。

  這麼做既能調節市場的供需,也能防止鹽場影響百姓的生活以及港口的建設。

  這個時候將食鹽以這種形式拋出來,有三個好處。

  第一,州府可以開設一場拍賣會,將分定好的曬鹽場地在有資格經營的人面前拍賣,價高者得。

  王弋準備將私人鹽場的使用權定為五年,這可是個下金蛋的雞,刨去土地使用成本幾乎沒什麼本錢,絕對會讓世家趨之若鶩。

  第二是開設太府寺,將太府寺設定成為管理官商的特定衙門。

  現在河北州府和很多商人都有生意,王弋需要一個衙門進行統一管理。

  推動王弋這麼做的還有另外一個推手,那就是曹操。

  曹老闆親自寫了封信,恭賀王弋封王的同時還表示願意為劉宏入葬文陵開綠燈。

  但王弋想要送葬卻不能帶軍隊,也不能親自前來。

  只能派一個代表率領送葬的隊伍將劉宏送入文陵,這個隊伍包括殉葬的人都不能超過五百人。

  如此要求雖然沒能讓王弋完全成就自己的名聲,卻也了結了他的一番心事。

  當然,這不是王弋封王或者他的恐嚇起了什麼作用,而是劉辯向曹操做出了妥協。

  王弋不知道劉辯向曹操付出了什麼,但他知道劉辯會出席並親自主持劉宏的葬禮。

  他要做的就是完成對劉松的承諾,讓河北的劉氏出人跟著劉宏一起進入長眠,隨後將劉氏的一些人安排進太府寺中任職即可。

  第三個好處是讓王弋可以嘗試調整稅收的模式。

  漢朝的商稅屬於一刀切,根據商人的財富來收取相應的賦稅。

  商人的財富和商稅本身其實是兩種關係不大的事物,有錢人自有的財富賦稅其實是可以通過房產、僕從、車馬等等一系列其他東西身上來收取的,商人也很願意交付這些賦稅,這算是他們身份的象徵。

  但是依靠商人自有的財富來收取商稅卻不行,只會讓商人瞞報、藏匿財產。

  大漢的商稅是個本末倒置的概念,商稅並不是針對商人的,而是針對商業行為的。

  王弋原本不明白這裡面的門道,不過他發現自己徵收了奢侈品稅後沒有讓奢侈品銷聲匿跡,反而銷量更加大。

  那些奢侈品越是稀有、越是昂貴,那些有錢的世家豪族反而越喜歡購買。

  所以王弋準備在食鹽這方面嘗試,從商品的源頭進行徵稅。

  在食鹽從府庫中流出的時候,商稅便已經加進了賣價之中,官府也不會對這門生意進行關稅以外的其他商業行為的稅收。

  畢竟根據個人財富從對方手裡索要一大筆前這種事,任何人都會感覺到不爽。

  可只要一點一點的從對方手中收取他們認為合理的稅收,沒人會不配合。

  哪怕這樣收的錢不比一刀切要少,可他們依舊不在意,依舊認為合理。

  這一大通理論說下來,荀彧、田豐、張承等人都聽傻了,除了點頭就是仔細思索,細心將這套理論記下來。

  這樣一來還方便了很多,鹽稅在年末的時候就可以經由太府寺和戶部的核驗後直接送入戶部庫房,不需要滿天下的去徵繳,更不需要各個郡縣專門派兵護送稅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