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合成營到北宋 作品

第165章 生蕃


                 西夏銀、石、龍、夏、洪、宥、鹽七州稱橫山蕃部。

  橫山山地作為西夏肇基之處,可耕可牧,生活著數量眾多的党項部落。

  這裡作為兩國對峙的最前線,當地居民構成了兩國軍隊的作戰核心,當地部落的向背也直接影響著雙方力量的此增彼減。

  當年李元昊反叛,攻陷興慶府和靈州後,橫山山地被宋軍攻破,未等宋軍站穩腳跟,就被李元昊再輕易奪回橫山故地,控制了驍勇善戰的當地部落,對陝西諸路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大宋終於徹底失敗,造成西夏勢大難制。

  當然也有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一點,並付諸行動且為以後宋夏攻守易勢打下了基礎。

  這人就是范仲淹,他認為:夏國橫山兵(蕃部兵)遠比本部的河外兵(橫山部之外)更為兇悍善戰,夏人倚仗當地部落為強兵,宋人也招攬地方熟蕃為勁旅,如能拿下橫山,則定能斷夏人一臂。

  因此范仲淹與韓琦,曾日夜計議,選練兵將,漸復橫山,以圖斷賊一臂。

  橫山蕃部生活於宋夏對峙的最前線,需要承擔極為繁重的兵役。

  西夏國人口稀少,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的全民皆兵制。

  西夏其他地區“凡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統統都要接受調度,但在橫山地區比這還要誇張,除強制成年男子為兵外,每遇戰鬥,還會要求“老弱婦女舉族而行”,婦女也往往作為雜役和正軍輔卒共守城寨。

  因此,橫山蕃部各部族也是最艱難最悲慘的。

  橫山山地蕃部以羌人党項部落為主,同為党項部落卻又分為不同姓氏部族,與宋國交往多且生產技術先進,並與漢人交好者為熟蕃。

  立場傾向於西夏,生產技術落後,與宋國幾無交往的部族為生蕃。

  生蕃在橫山地區部族眾多,就拿銀州來說,主要部族就有保寺族、保香族、保族、洗族、銀三族、沒紹族、浪悉訛族、悉利族、拓跋遇部等三十多個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