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科學 作品

第四百九十章 坍塌的墓道

  「不過寶城的地基依舊非常牢固,夯土地基面積高達4萬平方米,也就是大致200x200的規格,深入底層的砂石平均厚度為2.31米。」

  「夯土地基下方則有著1米左右的硬質基槽,以及大量的天然礫石。」

  聽聞此言。

  姜成谷、翁同以及童懷軍三位考古方面的官員與專家,下意識便齊齊點了點頭。眾所周知。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華夏的建築歷史受中華文化影響,可謂同樣縱貫古今,流播域外。幾乎每個建築的每個環節,都有大量複雜的規矩與流程。

  比如說房梁。比如說簷柱。又比如說.....地基。

  華夏古代建築的地基之複雜,甚至能專門開出一門課程用以講學。

  比如家宅的地基叫做宅基,其中涉及到永陵這種建築的地基,則叫做「臺基」。

  臺基的四面一般全部為磚石砌築,裡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鋪滿磚石,堅固結實,形體大多比較方正。越是等級高的建築,臺基也越為顯著、高大。

  當然了。

  有些小門小戶也喜歡使用臺基。

  不過普通家庭的臺基大多是用泥土所制,用以擴充門楣,也就是所謂的當地聲望值+10。所以這種泥臺上的楣木呢,也被稱之為基泥臺楣。

  像永陵這類的皇陵地基則要正式很多,具體的基地如何修築都是有專門的要求的。

  比如說宋代編纂有《營造法式》,清代編纂有《工程做法則例》,其中都很詳細的介紹了皇陵的臺基構造。

  一般情況下。

  皇陵的臺基會設有一級一級的不規則階石。稱為「踏跺」。「踏跺」的下方則是夯築基礎。

  這類基礎的選材一般是粘性或砂性土,夯築基礎與「踏跺」組成了所謂的砌築結構。砌築結構的再下方,便是天然石基礎。

  也就是使用自然岩石作為基槽擴充建築的承載效果,技術力上相對要高出很多,同時也是臺基最關鍵的位置。

  眼下從永陵的構造上來看。

  永陵的這部分設計倒是比較完整的沿襲了明朝的祖制,沒有慘遭嘉靖的「毒手'。隨後翁同想了想,輕輕「欸」了一聲,對張子昂道:

  「老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當初洗硯池晉墓的臺基結構,似乎也是這種分佈吧?」

  張子昂點了點頭:

  「沒錯。」

  或許是考慮到現場還有幾位外行人的緣故。

  張子昂在回答完翁同的問題後,又對潘院士與徐雲等人介紹道:

  「潘院士,老翁所說的洗硯池晉墓,是指Ly洗硯池街王羲之故居地下發現的兩座晉代大墓。」「其中二號墓史上曾被盜掘,出土文物較少。」

  「不過一號墓保存完整,2003年的時候出土隨葬品250多件,其中有七件國家一級文物。」「王羲之?」

  聽張子昂這麼一說,徐雲眉頭一掀,帶著些許不確定問道:

  「張院士,你說的這個墓穴,就是那個墓主人高度疑似司馬覲的晉墓嗎?」張子昂微微一笑,肯定道:

  「對,就是那座墓。」徐雲這才心下了然。

  雖然他不是歷史方面的專家,但記憶力還是不錯的。

  16年那會兒有關洗硯池晉墓墓主人的檢測結果曾經上過熱搜,還引發過一次關於所謂華夏'正統'的爭論。

  所以這事兒徐雲倒是確實有點印象。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當時考古隊在兩座洗硯池晉墓中一共發現了五具屍體,其中一號墓的三位墓主人均為未成年人,二號墓則有著一男一女兩具骸骨。

  其中男性成年人的檢測結果,公佈在了2016年的考古報告《Ly洗硯池晉墓》中:

  此人可能是琅琊武王司馬伸的長子司馬覲,經過dnA檢測,染色體屬於C3南支—f3880+f948+。所以當時有關父系染色體的事兒還鬧上過熱搜,一群人吵得不可開交。

  比如說姬周貴族的y染色體單倍群n北支,殷商是C系南支等等.....

  而就在徐雲回憶這件事的時候,潘院士考慮的顯然要更實際一些,只見他對張子昂問道:「既然如此.....張院士,這是不是代表著永陵地基的挖掘工作其實是有案例可以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