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科學 作品

第四百三十三章 另一片戰場(上)

  並且在多彎消色差透鏡的增持下。

  短短十萬分之一秒內,它們便再次獲得了一次加速。

  十萬分之七秒後。

  它們飛速的穿過了一個強度為2.6t的大間隙高場強超導扭擺器,開始了小角度的散射。

  很多90或者00後在童年時期,應該都玩過一種長度大概二十多釐米、跟繩子差不多細、可以拿來甩著轉圈的廉價煙花。

  此時此刻。

  這些散射的鉛離子便如同被揮舞著的煙花焰心一般,在牛掰器的作用下開始了飛濺...或者說散射。

  而當兩束‘煙花’同時開始轉動的時候,一個小概率事件便發生了:

  有些火花會碰撞在一起。

  這些碰撞的‘火花’在撞擊後存留下了對應的灰盡殘餘,這些殘餘迅速被檢測設備記錄了下來。

  早先提及過。

  電子的軌跡無法通過預先計算出來,只能通過一個雲室來進行分析,屬於一種概率模型。

  中科院給出....或者說徐雲計算出來的這條軌道,也是一條概率數值。

  只是概率相當的高罷了。

  因此很快。

  在按照對應的概率軌跡索引後,梶田隆章等人的面前便出現了一副能級圖。

  梶田隆章的目光在圖表上停頓了幾秒鐘,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

  作為曾經獲得過諾獎的頂尖大老,梶田隆章只用數秒鐘便做出了一個判斷:

  “觀測量級134mev,比中科院給出的數值低點,但依舊是電中性介子的性質.....”

  “但4685∧超子體內自身擁有一顆π介子,不可能會再出現一顆相同的微粒,加上微分寬度的積分數據來看,它的自旋也必然是半奇數。”

  “所以.....果然是一顆移動方式很特殊的粒子嗎?”

  不過很快。

  還在感慨中的梶田隆章忽然想到了什麼,原本還算澹定的臉色陡然一變,對身邊的助手問道:

  “飯村君,完成信號反饋給中科院那邊了嗎?”

  名叫飯村的副手是個穿著格子衫的平頭中年人,聞言很是古板的雙腿併攏,朝梶田隆章一鞠躬:

  “梶田先生,信號已經傳給中科院了。”

  “我們排名第幾?”

  “第四名,排在我們前面的是荷蘭的來頓低溫實驗室,第一的是海對面的勞倫斯輻射實驗室。”

  “呢?”

  “第七名。”

  “呼.......”

  聽到比快點並且總排名還算靠前,梶田隆章微微鬆了口氣。

  總算沒給超級神岡探測器丟臉.....

  但很快,這股輕鬆感便被鬱悶給填補了。

  按照華夏那邊預先通知的步驟,接下來神岡實驗室還要被強迫著與其他機構‘競賽’四到五次。

  這是逼著所有人拿出看家本領啊......

  真是該死!

  事情怎麼會發展到這個步驟,不是說好的給華夏人拆臺的嗎?

  為什麼我們反倒成為臺上的演員了??

  抱有這個想法的機構數量並不少,只是到了這一步,誰都沒辦法能夠退出了。

  視線再回歸直播現場。

  為了讓諸多觀眾能夠儘可能的跟上這些業內人士的節奏,科院這次還給各個直播間配上了專業的研究員,以此來配合各個平臺的解說。

  與陳姍姍搭檔的是個同樣很年輕的女生,此人赫然是當初徐雲項目組內的成員之一,博士在讀的張晗。

  陳姍姍雖然對學術知識不太瞭解,但控場能力還是不弱的。

  在見到指示燈變綠了半數之後,她便對張晗問道:

  “張博士,按照潘院士之前介紹的規則,現在是不是可以認為第一步環節已經驗證成功了?”

  張晗聞言繃著臉點了點頭,可以看出她在鏡頭前還是有些拘束:

  “沒錯,孤點粒子的製備是整個流程中最簡單的一個環節,以這些頂尖機構的能力來說,想要製備成功並不困難。”

  陳姍姍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繼續問道:

  “那麼張博士,你認為第一輪會被淘汰的機構有多少?”

  張晗思索片刻,猜測道:

  “數量應該不會很多,感覺不會超過兩家吧,甚至全部合格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再往下的環節就比較難了,到時候應該有些機構會被淘汰、”

  果不其然。

  在張晗開口後沒多久。

  潘院士身後的燈數便開始快速的增加了起來,最快時甚至一秒鐘內亮了三盞。

  其中幾大知名機構的排名都很靠前。

  比如神岡實驗室、還有盧卡斯所屬的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等等。

  每當有一家機構亮燈,機構的參會代表便會很開心的一邊鼓掌一邊與周圍的同行互相慶賀——至少明面上看起來很開心。

  至於心中罵了多少句日內瓦退錢,這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過了十多分鐘。

  當時間來到潘院士給出的時限後,所有機構只剩下了一家馬來西亞的實驗室沒有取得成果。

  然後......

  在短短半分鐘不到。

  這家機構的官推就被外網的吃瓜黨給衝爛了,熱評第一赫然來自國內,內容是一張表情包:

  【行不行啊,細狗?】

  這段文字還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即便是其他國家的吃瓜黨也能理解圖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