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三 作品

第四二一章 擊殺六境

    “如此佈置,不但未曾將他隕落,反而葬送了七郎的性命!”

    “東土,已經多少年沒有第六大境在鬥法中隕落了?”

    國師的神情漸漸變得凝重起來,猶豫著要不要立刻動身,親自追擊前往大吳朝海岸,將那人斬殺。

    但是片刻之後,她看了一眼石缸中的小烏龜,熄了心中的念頭:“還不到時機。等小武完全成長起來,東土必定是屬於我桑島的!”

    ……

    距離飛石島約麼一百五十里外的一座荒島上,孫長鳴帶著眾人,打碎了一座洞窟口的封印,將水靈華從裡面救出來。

    水靈華嫣然一笑:“按照大人的吩咐,我沒有生命危險,也就沒有捏碎大人給我的靈符。”

    孫大人將這個任務交給水靈華的時候與她商談,就定下了這個計策。如果水靈華真的遭遇了危險,孫大人會立刻破虛而來。

    只不過那個時候,孫長鳴以為自己要對付的,是來自龐氏的敵人,沒想到龐氏這樣喪心病狂,居然勾結了桑島。

    沐青墨兩眼中閃著崇拜的小星星:“大人,您是怎麼看穿曹傷的?”萬錢來他們也疑惑地看著

    這個事情孫長鳴不大好跟屬下解釋清楚,因為孫大人和龐林是一個層次的人物。到了這個層次,孫大人很清楚上位者應該如何“御下”。

    如果孫大人掌控了東獄鎮撫司,或許會容忍冷西河,因為冷西河代表著一股“過去”的力量,這一股力量暮氣沉沉,雖然會跟自己在某些方面對抗,但不會對自己造成真正的威脅。

    這一類人,給些好處也就能夠安撫,他們沒有勇氣真的和自己拼個魚死網破。

    留著這些人,以後可以慢慢的分化瓦解,甚至不需要做什麼,時間到了這些人自會故去。

    但是曹傷這一類人則是不同,他們是自己真正的反對者,而且擁有成長的屬性,是絕對不能留下的。

    但偏偏曹傷一直活蹦亂跳,扛著反抗的大旗。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曹傷根本就是龐林的人,他是龐林專門豎起來,釣出反對者的一個靶子。

    讓這些反對者藏在暗處,還不如讓他們圍繞在曹傷周圍。

    這個問題從孫大人的高度往下看,幾乎是一目瞭然;但是沐青墨和夏方濤他們都是從下往上看,就不那麼明瞭了。

    除此之外,曹傷也還有其他的破綻,比如孫大人到了東獄鎮撫司衙門,本來不在燕塢城的曹傷,卻比身在燕塢城的冷西河還要先一步前來拜見,說明他在龐林出事之後,就趕到了燕塢城,這也是不正常的——如果曹傷真的是龐林的反對者,這個時候應該緊守自己的老巢,他提前跑到燕塢城,就是更加關心龐林下獄的後果。

    曹傷以為是自己主動佈置,用龐兵的丐幫為理由,以水靈華的安危為誘餌,將孫大人引入埋伏圈。

    卻不知道孫大人從一開始就在靜靜看著他表演,順勢反算計了一波。

    曹傷從東獄鎮撫司衙門出來回家,去見自己的父親便是謀劃這個陰謀,跟龐氏的聯絡是家中負責,曹傷並不跟龐氏直接見面。他在門口疑神疑鬼,是因為孫大人隔空關注著他。孫大人當時覺得,這小子的直覺還挺敏銳。

    孫長鳴解釋了一番,除了萬錢來聽明白了一些,其他人都是雲裡霧裡,孫大人也就一笑,擺手道:“不說這些了,先回守墨港,處理了那個王定本的丐幫!”

    孫長鳴既然提防著曹傷,自然不會被他偷襲得手,反倒是一掌振開曹傷的時候,就使了《靈種聚龍訣》,並且將梁玉指大人那一拳的晶珠送到了曹傷手中。

    而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對他施展《靈種聚龍訣》,是因為那個時候畢竟只是懷疑曹傷,還沒有確切的證據。

    王定本根本就沒有去飛石島,而是藏在了守墨港中一處秘密的宅院,孫大人折返回來,以犁庭掃穴之勢處理了王定本和這個所謂的丐幫,查出來的各種罪證,比夏方濤知道的更加令人髮指!

    這讓孫大人返程的路上,面色一直冷峻,孫大人再次思考起那個問題:真的要對東獄鎮撫司徐徐圖之嗎?

    比如這“丐幫”,做下無數傷天害理之事,這些人若是到閻羅殿,論起罪惡怕是下十八層地獄,過幾十遍油鍋都難以洗清!

    自己雖然搗毀他們的總壇,可是這些年來他們藉著東獄鎮撫司的庇護,在大吳朝整個東部地區已經發展的極為龐大,總壇被毀他們就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嗎?顯然是不會的。

    他們必然還會在各地作惡,而自己要徐徐圖之,就等於默許了他們的暫時存在。

    又不知道會有多少無辜之人,被他們殘害。

    可想要將整個東獄鎮撫司徹底重建……急切間又如何辦到?孫大人這個時候,就想跟柳值大人來一場通話,問一問柳大人,是不是到了第七大境,也同樣是有各種無奈?

    ……

    滿心燥悶、困惑的孫大人,此時還並不清楚自己東海一戰,到底意味著什麼。天軌逆變之後,第六大境難得。

    而邁入第六大境之後張開領域——修士至此境界,便真正擁有了改變一場大戰結果的能力!

    所以第六大境以上,就成了一個王朝的高端戰力。

    人們已經記不起來,上一位在鬥法中被滅殺的第六大境是誰了,因為實在太過久遠,似乎要追溯到大吳朝立朝之時。

    此後的戰爭中,雙方的第六大境也都是“點到即止”,略遜一籌者自動認輸退去,技高一籌者也不會追著不放,似乎很有“高手風範”。

    但實際上是因為,第六大境之間鬥法,若是一定要分個生死,技高一籌者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實在得不償失。

    所以第六大境之間往往難分勝負、更難決生死。

    突然大吳東海上第六大境一戰,其中一位隕落了!而且獲勝的一方不但層次更低,而且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還在帶著自己手下人抄家辦案!

    東土的第六大境多多少少都能生出幾分感應,雖然不知這一戰的具體過程,卻也是暗暗心驚,又在冥冥之中有所明悟:天軌似乎有了細微的變化,影響著這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