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311章 集福慧者

    罵東洋人為“倭”,罵其國為“倭國”,很爽。

    恐怕,知道“倭”和“倭國”來源的人,不多。

    “倭”字本無貶義,源自於魏明帝曹睿。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當時東夷列島的西南諸島,也就是現如今的福岡、熊本所在九州島上的部落,曾派團隊往中原朝貢。魏明帝曹睿認為這是“幸事”,御封當時東洋群島的君主為“卑彌呼”,即親魏倭王。

    魏明帝取“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亻”,代表往來的“友人”和賜予“隨從者”身份的雙重意思,於是親魏倭王的所在國家也叫做“倭國”。

    “倭國”的本意也就明瞭——追隨魏國的屬國!

    此後十年中,倭女王派到魏或帶方郡的使節,前後達五次,表達恭順臣服之意。

    東洋早先無文字,這些都記載在中國的史書中,《三國志·魏書》中,有詳細記載。

    《魏書》中,對倭國的評價相當高——“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諸國)不盜竊,少諍訟。其犯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下戶與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傳辭說事,或蹲或跪,兩手據地,為之恭敬。”

    這段描述能看出,當時的倭國,在禮儀尊卑方面,已經具備相當嚴格的規制,甚至可以說殘酷,而且一個地方沒有盜竊,連吵架爭論訴訟的事情都很少,說明地方安靖,秩序井然。

    魏明帝也曾賜予倭國一枚金印,叫做“親魏倭王”印,這枚金印在公元1700年左右消失,但是,該印的印文拓樣,被收錄在《宣和集古印史》中。

    ‘漢委奴國王’金印,要比“親魏倭王”印早180年,為東洋歷史上的第一枚政體權勢金印,其意義自然無比重大。

    當然,東洋人是不願意承認這段歷史的,這也是福岡博物館“不敢收”這枚金印的原因所在。

    並不是東西“看假”,而是,一旦承認這枚金印,就意味著改寫東洋人的歷史源頭。

    八十年代,東洋人雖然戰敗不過三十多年,可是經濟高速發展,儼然成為亞洲第一的國家,其國民自豪感倍增,又怎能輕易認同自家民族是中原民族的“隨從”?

    不僅福岡博物館不敢,即便是東洋政府,也不可能在這件事上表明態度。

    因此,福岡博物館又將這枚“燙手山芋”歸還給黑田駿。

    黑田駿收回這件東西后,也很迷茫,不知怎麼處理,剛好四叔撞上,提出購買,黑田索性將這件東西,以二十萬日元的價格,處理給四叔。

    這不,落在盧燦的手中!

    再說說黑田駿,準確說黑田家,怎麼得到這枚金印的。

    盧燦知道這件東西的原委,但是不知道細節,現在有了附在金印盒中的兩封手信,就可以完整的推斷出這件東西的流傳過程。

    寫信之人,名叫龜井南冥,也是這枚金印的第一個權威鑑定者。

    龜井南冥是江戶時代中期大儒荻生徂來(1666-1728)開創的“萱園學派”儒者,本人還是一名醫者。龜井南冥本人,於1778年(安永七年)被福岡藩,提拔為儒醫,1783年(天明三年)被任命為甘棠館祭酒。甘棠館是福岡藩東西兩所藩校之一,被稱為西學,另一所是東學修猷館,都是福岡歷史記載有名的讀書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