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斗 作品

第311章 絹在哪裡做的

    周林看看他,猶豫片刻走了過去,那邊的學生自動讓開道路,周林走到畫案前,看到桌子上鹿笙兒的畫作,經過不到一天,已經在下部畫出了一大片山石的結構。

    看起來換過材料之後,鹿笙兒確實有了一些提高,頗有幾分範溪的味道,這是由於鹿笙兒本身基礎就不錯,再加上正確的方法和材料,才能達到如今的效果。

    “張教授,你從哪裡看出不是古絹的?”周林抬手在絹上撫摸,感受著絹面上細膩光滑的觸感,問道。

    張教授微微笑了笑,說道:“從絹的紋理上看,確實於趙朝時期差不多,只是絹是有機物,容易氧化,放了這麼多年,又未經裝裱保存,只怕用手輕輕一碰,就會碎掉,怎會如此柔軟?”

    “再者說,這塊絹的顏色也太新了,真正的老絹,放到現在肯定是發黃發黑的。”

    “所以你就認為,我是找了個絲廠加工定製了一批絹?”

    周林嘆了口氣,“可是,現在哪個廠家還有木製腳踏紡織機呀。”

    “你是說,這絹是那種老式織機做出來的?”張教授眼睛一亮。

    周林的反問,一下子給張教授提了醒。

    可不就是,鹿笙兒買的這張絹雖然也是紋理細密,可終究是沒有機器織出來的細膩緊實,反倒有些殘次品的感覺。

    他原本還奇怪從哪個廠家能買到這種殘次處理品,現在看起來,說不定真是用老式人工織機織出來的。

    只是,《行旅圖》的畫幅尺寸很大,幅面寬達一米多,那至少需要一臺很大的織布機才行,這樣的織機可能都在博物館裡吧。

    就算有這麼大的機器保留在民間,也大多會缺少零件而無法使用,他是怎麼修復那機器的?

    也許,是這孩子先找能工巧匠定做了一臺織布機?然後再請人織出需要的絹面來?

    問題是,會使用傳統織布機的人應該不多了吧。

    也許在一些偏遠山村可能還有會用這種織機的老人,可偏遠山村的人會織粗布,對於制絹的工藝要求應該達不到。

    如此想來,連帶購買或打造織機,再請人以古法手工織出成品絹來,好像要五十萬也不是特別過分,這塊絹一米多寬,兩米多長,算下來一米才25萬……

    呸!我在想什麼,25萬都能買一噸生絲了,那能織出多少絹!

    “沒錯,確實是古代用織布機織出來的。”周林的回答證實了老教授的猜測。

    只是周林的話裡是說,絹是在古代用織布機織出,而在場的人則聽出,周林好像是承認了他請人用古代的織布機織出了這批絹。

    也只有鹿笙兒注意到了周林話語中的細節。

    “我就說嘛,這傢伙是騙子,拿老式織機做出來的新絹冒充古絹騙人。”有仰慕鹿笙兒的男同學開始替她打抱不平。

    “還是鹿同學有錢,花五十萬買了一塊仿古絹,哈哈。”也有妒忌鹿笙兒的女同學開始幸災樂禍。

    “這位同學,你這絹我剛才試了幾筆,筆觸還挺有感覺,你看能不能給我定製一批。”

    張教授剛才在鹿笙兒的畫上試過筆,覺著這絹確實非常適合用來畫範溪風格的作品,他很感興趣。

    “定製就算了吧,我還有些存貨,你要有興趣的話,給你算便宜點,25萬一米,你要多少?”

    周林手裡還真有幾臺織機,可他沒興趣賺織布的錢,好在儲戒中範溪使用的那種絹還有很多,可以適當讓出一點。

    “我去,這小子真是瘋了。”

    “報警吧,這傢伙就是個騙子。”

    “連張教授的面子都不給,以後你別想再進美術學院的大門!”

    學生們七嘴八舌的叫嚷起來,在他們看來,張教授這種全國知名的大畫家,能開口提出買東西,那是給了周林天大的面子,他要是識相,就應該把絹白送給教授才是。

    那位張教授倒不覺著周林是騙子,人家自己的東西,想賣多少錢那是他的自由,只是他被周林的報價搞得有些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