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 作品

第752章 強力外援

    沒錯,地安門不是城市的城門,它是皇城的城門,準確的說是皇城的北門。有人說了,故宮北門叫神武門,根本不是地安門。不對,神武門是宮城的北門,它對應的宮城南門應該是午門,也就是天安門後面的城樓。

    按照中國的傳統,重要建築物應該都是對稱的,有天就必須有地, 天安門城樓對應的就是地安門城樓。可是隻見天安門, 沒有地安門啊。

    實際上解放前是有的, 在50年代,地安門城樓就和很多城樓、城牆一樣都被拆了,同時拆掉的還有神武門外面的一圈皇城的城牆。

    如果沒拆的話,現在的故宮應該還向北擴展1公里左右,連同景山都要包括進去。買張故宮的門票,連景山公園一起遊覽,不用再單獨買票。

    當年崇禎皇帝為啥非要去景山頂的歪脖樹上吊呢?如果景山是在皇城外面明顯不合理。皇帝上吊,還得跑出皇城,外面正兵荒馬亂,就不怕出啥危險嗎?

    所以吧,崇禎皇帝根本就不是跑到皇城外面尋短見,他當年只是想站在皇城的最高點,最後再看一眼他的城市、他的江山……

    日月穿梭、滄海桑田,轉眼間幾百年過去了,景山頂上又迎來了一個人。同樣是男人,但看上去年歲比崇禎皇帝要小不少,二十多歲的樣子,雖然神情也不是很輕鬆高興,卻不像是來上吊的。

    “日天日地日空氣,折騰吧,早晚有一天你們也得上吊!”但他嘴裡可是說出了上吊這個詞,還重重的踢了旁邊的的松樹一腳,語氣很惡毒,可白皙且有些嬰兒肥的面孔配上圓圓的眼鏡,根本無法表達出他內心的煩躁。

    張柯,新任的代理副參謀長,此時正一腦門子官司。獨自爬上了景山,看著偌大的城市廢墟,試圖緩解一下情緒。

    今天已經是第三次參謀部會議了,議題依舊還是南下!以參謀長潘文祥為首的青年軍官被這幾年連續不斷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從去年就開始籌劃把軍事力量調往淮河沿線,邊設立永久軍事基地邊恢復當地機場和儲油設施,為下一步武力威懾東南聯盟做準備。

    在他們看來,疆省那麼偏遠且地形複雜、氣候惡劣、地域廣袤的區域都攝於聯盟的軍事力量,不得不主動低頭臣服,硬件方面還不如救贖者的東南聯盟沒理由能抗住,說不定聯盟軍隊剛到淮河邊就也主動要求談判了。

    至於說救贖者到底為什麼主動選擇合併、聯盟的武力威懾力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很多軍官都沒有仔細計算過,也不屑於去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