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231章 送他去死

    當晚,張延齡單獨去見了劉大夏。

    回到驛館時,張永和王守仁仍在等他,都想知道如今前路是否可行。

    “很不好的消息,白羊口失陷,虎峪口如今危在旦夕……”張延齡把跟劉大夏會面所得知的最重要戰報說出來。

    張永聽完面色大驚道:“爵爺,我們從宣府往大同鎮去,走官道的話,這兩處是必走的吧?那……那我們是不是要留守在宣府,等朝廷進一步的指示?”

    宣府往大同,只有官道相對還太平一些。

    不走官道,以如今大明邊關局勢的險惡,很多地方窮山惡水人煙罕至,很難帶著這兩千人馬前去大同。

    張延齡沒好氣道:“我的任務,是奉命前去大同,再往西克復偏頭關的,讓我留在宣府算怎麼說?朝中那些文臣知道我在宣府停滯不前,還不定怎麼編排我。”

    張永苦著臉道:“就算如此,您也不能拿將士的命言笑,咱還是從長計議為好。”

    王守仁皺眉打量著張永道:“張公公,陛下派建昌伯前來做宣大總制,為的是將韃子趕出我大明境內,但凡有韃子那就前去攻伐決戰,為何要畏首畏尾?”

    王守仁的話,讓張永有些生氣。

    咱家是給建昌伯面子,才跟他有商有量,甚至語氣上佔下風。

    你王守仁算什麼東西?

    我張永再怎麼說也是皇后面前的紅人,你王守仁就敢直接嘲諷我?

    張延齡對於王守仁的冒險精神是非常讚許的,這其實跟歷史上王守仁的作戰思路很相似,那就是敢以人馬上的劣勢做孤軍深入的交戰,無論是其在平寧王之戰的策略,又或是平定地方叛亂的作戰方針,都秉承這個原則。

    這也是張延齡找王守仁的原因。

    王守仁帶兵,從來不以保守為主戰略,用兵以奇巧著稱。

    張延齡知道自己想在西北有所作為,就必須要敢於出戰,像張永這樣本身不太怕事的,現在已經在打退堂鼓。

    這就很說明問題。

    “軍師的意見,非常符合我的想法,佛擋殺佛嘛,再說白羊口的城防關備本就年久失修,聽說韃靼也不過只來了一兩千人馬……”

    “一兩千人馬?建昌伯,您不要拿您手上的兩千京營人馬,跟韃子的兩千人馬比,那是自不量力。”

    張永雖然還沒有實戰帶兵監軍的經驗,也知道張延齡帶來的那些都是什麼貨色,想跟韃靼人戰場上血戰,怕是還沒等開戰,人就跑沒影了。

    韃靼人茹毛飲血的,在中原人看來就只能靠城牆的高深來阻擋,否則大明重修北關的萬里長城作何?還不就是想靠天險和城塞來阻擋狄夷?

    張延齡板起臉道:“這話我就不愛聽了,什麼叫自不量力?我張某人本來就不是什麼帶兵的人才,要不張公公你留在宣府,我帶兵繼續往大同走……若是我死在半路上,麻煩你回去跟陛下帶個話,我也算是為大明盡忠了。”

    張永在苦笑。

    我是監軍,你讓我留下,你這個主帥去跟韃靼人血拼。

    你要真死了,我回了京師皇帝不宰了我?

    “準備一下,明天繼續西進,對於白羊口失陷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外洩,否則以違抗軍令論處。”

    張延齡的意思,是不打算告訴下面京營將士具體是什麼情況,防止這群人聽了畏首畏尾,甚至有當逃兵的。

    張永看了看王守仁,這話分明是對他說的,在他看來王守仁跟張延齡穿一條褲子的,王守仁會把此戰報告知軍中的那些將領?

    開玩笑。

    “行行行,死就死在一起,咱家是沒見過像建昌伯您這麼執拗的,遇到事不避,您還是外戚嗎?”

    張永本來覺得這是苦差事,但並不覺得自己小命有太大危險,畢竟他知道張延齡是外戚,來西北也是為混軍功的,遇到事肯定會躲著,怎會哪有危險往哪去?

    結果現在……

    張永腸子都快悔青了。

    ……

    ……

    京師。

    清晨,朝堂之外。

    白羊口失陷的消息,也傳到了眾大臣耳中。

    兵部尚書馬文升親自去跟徐溥說這件事。

    大概的意思,是問詢,是否要提請朱祐樘,讓建昌伯暫時把治所挪到宣府,在宣府調兵遣將去收復白羊口。

    徐溥上來就只說了一句:“他的差事,是要收復偏頭關,重修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