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229章 溝通

    張延齡是在西直門準備離開時,見到前來送鹽引的蕭敬。

    此時張延齡正在跟與他踐行的人“把酒言歡”,這些踐行的,沒有一個是他的親眷,全都是各地在京師的商賈代表。

    來送行也不是單純送行,自然是要“上貢”,張延齡手上缺兵少糧的,這些人若是不好好表現一下,以後他回到京師,還能讓這群人有好日子過?

    這正是各地商賈表現的最佳良機。

    “蕭公公,多謝了,兩萬引的鹽引……看起來是很解決問題的,但關鍵是這些鹽引怎麼變成糧食和物資呢?”

    張延齡一臉為難的樣子。

    拿鹽引當軍功犒賞,激發將士跟他一起拼命,或許還不錯。

    但關鍵時候鹽引也不能當飯吃。

    西北本來糧食物資什麼的就匱乏,到時怕是一引鹽連一斤糧食都換不到。

    蕭敬嘆道:“陛下只讓老朽將鹽引送來,至於如何折換糧食……您行軍至居庸關或是旁處時,不妨跟地方上的商旅或是守備等商議一番……老朽對於西北的事情也不是很瞭解,便只能提醒您到這裡……”

    又在裝糊塗。

    你蕭敬作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也算是半個內相,居然敢說自己不懂?

    讓我去西北換。

    問題是在葉淇當戶部尚書,行戶部的改革之後,西北的商屯已近乎絕跡,想從市面上購買糧食和物資近乎不可能。

    去跟地方官將買,那不等於是變相鼓勵他們中飽私囊?回頭再被文官參劾……

    “多謝蕭公公提醒。”

    張延齡愈發感覺到,要恢復糧開中之法的必要性。

    想在西北搞點糧食物資出來都這麼困難,至少要讓商賈看到在西北進行商屯有利可圖,才能保證北方邊境出現戰事時有足夠多的資源進行應對。

    折色法的初衷是改變朝廷經濟的窘況,但忽略了北方實際的需要,以為朝廷調撥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如此只會造成邊備鬆散。

    ……

    ……

    送走了蕭敬。

    也跟前來送行的商旅做了告別,張延齡要正式出發了。

    此時他也第一次正式跟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守仁做了一番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