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滄月 作品

第1463章:計劃通過,未來可期!


                 周揚提出的這個方案,也是借鑑了前世五機部處理“三千鐵騎下南洋”的做法。

  當時國內也面臨眼下同樣的問題,其中最嚴峻的當屬負責坦克研發生產的五機部。

  那時我們接到的坦克訂單量為三千輛,按照我國當時的坦克生產能力,這個訂單量至少需要五到六年的時間。

  更何況,外方在後續訂單中又不斷提出了十多項技術改進和5、6種改進車型的要求,譬如要求在69-iia上增加簡易三防裝置、主離合器液壓助力裝置和帶方位指示器的炮塔方向機,改進空氣壓縮機充氣系統等。

  甚至於在後期交付的69-iia上,又要求採用激光測距和瞄準合一的測距瞄準鏡以及煙幕彈發射器等,這讓相關的後續技術攻關的難度特別大。

  譬如,之前交付的坦克安裝的是簡易火控系統,其激光測距機體積較大,且安裝在炮塔外面的防盾上,防護性能較差。

  外方提出,在後續交付的69-iia坦克上將激光測距機小型化後挪進炮塔,與炮長瞄準鏡合為一體,構成激光測距瞄準鏡,測程由3000米提高到5000米,並要求不改變坦克的原來結構和尺寸,在原來的炮長瞄準鏡位置可以直接安裝測瞄鏡。

  而這個要求在蘇式t系列坦克上是史無前例的,任務十分艱鉅。

  如此種種,都給當時的五機部造成了極大地壓力。

  但這並沒有嚇住我們的軍工人,在外方提出這些問題之後,五機部五局立即組織會戰,解決問題。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組織了兩套班子,各自獨立研製,擇優錄用。

  兩組工廠與研究所通力合作、全力奮戰,夜以繼日,僅僅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都按時拿出了樣機,實彈射擊結果,兩個方案都基本達到要求,也暴露出了一點問題。

  兩組人馬又馬不停蹄地改進,11月再次對比試驗,全都達到了設計要求。最後決定以其中的一個方案為基礎再次優化改進,最終完成了新式坦克的設計定型。

  新坦克不但滿足了出口需要,提高了坦克火控系統的性能,而且為我國大量現役坦克的改造提供了先進實用的火控系統。

  還有,為了制訂指揮坦克通訊頻率表,攻關組打破常規,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完成了三年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