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幾春秋 作品

第833章:豫州鼎

  故鄉與這裡的歷史,這段記載是一樣的。

  但在他的故鄉,九鼎早已不知所蹤,只留下大禹鑄九鼎的形制方位圖。

  至於大小、輕重,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已經是故鄉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他根據影衛提供的情報,大概推斷出了九鼎的重量……

  因為九鼎太重,又在大漠深處,難以運輸,影衛只能換個思路,先確保九鼎穩固,再將之推倒在沙漠中,利用棉花、皮革等物品將之包裹,再拿木板用精鋼條加固,以九鼎底下的木板為起點,臨時製作了這麼大的圓桶。

  圓桶的最外層鋼條之密集,讓它看起來更像個鋼桶。

  圓桶的兩側,分別準備了五條呈圓形排列的金屬支柱,每根金屬支柱長達兩丈,方便聯繫牲畜。

  兩邊的金屬桿兩兩對應,上千匹牲畜也因此被分成五批,由專門的車伕駕馭,同時揮鞭,保障行進的節奏。

  棉花、皮革這些柔軟堅韌的物品,則是為了保證緩衝,防止九鼎在顛簸過程中損壞。

  即便有緩衝物,每隔一段距離,影衛都會仔細檢查一遍。

  如此折騰,總算成功帶動九鼎!

  但每個鼎都需要至少一萬人護送,其中大半還是後勤,以防中途發生任何意外。

  在梁蕭的安排下,豫州鼎被送入燕州城內。

  “奉吾皇之命,檢驗九鼎!”

  梁蕭一聲令下,負責運送的部隊終於開始小心翼翼拆解圓桶,撤去裡面的填充物,再由三千名擎天衛齊力拉動繩索。

  兩個時辰之後,躺倒在地上的巨鼎終於直立而起,引來周圍百姓狂喜驚呼!

  “天佑大乾!”

  這是一座圓形三足鼎,高度接近兩丈,上面銅鏽斑斑,但依稀可見裡面的山川地形、奇珍異獸。

  而在鼎的表面,還有一串古老的字符,似乎就是傳說中的夏朝文字。

  鼎的另一面,卻刻著醒目的大乾文字“豫州”。

  梁蕭按照司母戊鼎的規模估算了一番,這座豫州鼎高度超過一丈,直徑七尺,體積可能是司母戊鼎的六倍以上,那麼重量應該在一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