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咖啡的柯基 作品

第一百七十四章 經國之才


 如今的張賢少了當初的意氣風發,那時的他還京後入了館閣,出身清貴心裡想寫如何報效大宋社稷,如何能夠身著紫袍為國而鞠躬盡瘁。


 如今的他卻是滿臉的愁容,與楊秉說起話時也是數次欲言又止,卻沒有說出來。


 張賢身為清流一系之中的中堅人物,如今的齊牧一心想要逼迫太后撤簾,而他卻是厭惡了這無休止的黨爭。


 他們所謂的清流真的是道德無虧的君子嗎?他並不去深思,可是身在其位卻又根本身不由己。


 如今的楊秉雖然還京卻是前途未卜,他也不想再將對方拖下水。


 沉嘉彥已經不似當初那樣事事都要與楊秉分出一個高低,可如今卻變得更加沉穩了,在官場之上慢慢適應了下來。


 在柯公的靈堂之前,這些人每個人都在歌功頌德,與他說起過往的點點滴滴,可是在楊秉心裡柯公的功績如何乃是供後人評說。


 他變得更加沉穩了變得不形於色,負著手從府內走了出來,恰好在此刻有一書生正在柯府門外作揖行禮。


 他頭頂乃是高而方正的巾帽,身著寬博的衣裳面相白淨身材修長相貌端正。


 他從府中出來見到書生,還以為是來搏名之人所以說道:“讀書人當以科舉為正事,這些絕非君子所為!”


 書生蓄有鬍鬚,他知道能夠進入府中的自然都是朝中官員,面對訓斥不但沒有露出窘迫,反而十分認真的回答著楊秉的話。


 “我乃是真正的欽佩寇公為人,雖然不能進入靈堂內,可在府外為其送行也是晚輩的一番心意!”


 書生面對楊秉表露出的不卑不亢,倒是讓楊秉十分欣賞,為官一任早就不如以往了,他板著臉一身氣勢普通的書生早就訥訥不敢言語了。


 “楊修撰是今日唯一一個與我說這番話的,這過往之人對我眼光各異,卻無一人上前與我說話,可以看得出您是真正的仁義君子!”


 因為他們的心中並不在意今日的這場喪事如何?自然也不會在意是否有人借柯政搏名。


 喚他楊修撰這個稱呼顯得如此陌生而又熟悉,他詫異的看著面前書生說道:“你認識我?你是進京趕考的書生嗎?”


 進京趕考的士子多是這一身著裝,面對楊秉的問話,書生答道:“在下廬州士子包拯,正是來京赴考的!”


 如今科舉還未至,這個時候來汴京多是遊學還有拜訪名師以及溫書。


 楊秉聽到這個名字,有些詫異的看著面前的這位面相白淨端莊的書生,怎麼也無法和後世之中的那個影響融合在一起。


 楊秉還是有些不敢置信的繼續問了句:“你的字是什麼?”


 即使來自同一個地方想必也有同名之人,包拯有些不明白楊秉的用意,看他的神色像是認識自己一樣,又像是並不確認。


 包拯拱手說道:“家父為我取字希仁!”


 儒家推崇仁政,所以有儒家風尚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取字帶有仁字,希仁就是對於仁的渴望和追求。


 真正的重合後,他是怎麼也無法將記憶中的那個面如黑炭,額頭有月亮疤痕的包拯和麵前的書生重合在一起。


 包拯與楊秉的家世類似,都是官宦子弟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可不是什麼富戶出身。


 家中家境優握,方能夠在如今能夠在汴京安心備考,他的讀書天賦只能說得上中上之姿,如今仍舊還未考取功名。


 面對後世如此鼎鼎有名的人物,楊秉的眼裡並沒有湧現出多麼的崇拜和欣喜,也僅僅是微微的觸動而已。


 並不是因為與印象中的人物差別而大失所望,而是身處於這個時代的他,每一個書中的人物在他眼中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這歷史就像是洶湧的潮水,有時候你即使知道結果也並不能做到改變它的流向。


 就像他明知道包拯的未來,也不會對於他橫加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