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長 作品

0149 景恪來當宰相吧


 李世民眼皮子直跳,這確實是他的計劃,竟然如此輕易就被陳景恪給猜到了。


 別看只是兩三句話,沒有細節。對於真正的用兵高手,有這幾句話就足夠了。


 不過他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道:“繼續說。”


 陳景恪仔細回想前世高句麗之戰的細節,雖然能想起來的東西不多,但大體還是知道的。


 李世民兩路發起進攻,結果兩路全部受挫。他親帥的大軍被一座城池給攔住,最終導致計劃破產,不得不在冬季到來前撤軍。


 根據後世研究,得出了許多結論,他記得其中兩條:


 一條是李世民嚴重低估了高句麗的韌性,對戰爭的準備不足。


 第二條是作為偏師的水路進攻,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


 不是將士們作戰不夠勇勐,而是大唐之前並不重視水軍,甚至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水師。


 一直等到要征討高句麗了,才臨時打造戰船把陸軍裝到船上,能發揮多少戰鬥力可想而知。


 後來李世民應該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一直在默默的發展水師。十餘年後等到李治徵高的時候,水師已經成型。


 大唐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水陸並進,徹底擊垮了高句麗。


 “陸軍把人招過來,訓練幾天給一杆槍就可以上戰場。水師不同,不是有船有人就能叫水師,需要長期嚴格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


 “在我看來大唐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水師,所以陛下計劃中的水陸並進之策,從一開始就是無法實現的。”


 “陛下能夠仰仗的,就只有親帥的陸軍,而一旦你的進攻受阻,就意味著後續戰略無法進行。”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本身就是兵法大家,雖然沒有怎麼指揮過水師,卻也知道水師比陸軍更難培養。


 陸軍都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打磨力氣訓練軍陣等等,更何況是水師。


 雖然從去年開始,他就不動聲色的分別在棣州和泉州組建了兩支水師。


 可一來時間還短,二來才各自只有一個折衝府的兵力,大小戰船不過二十幾艘。


 在滅國之戰中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說是水路進攻,不過是用船把陸軍運送到岸上罷了。


 實際上走的還是陸軍的路數,能起到的作用確實遠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大。


 他沒有責備陳景恪為什麼就這麼篤定他會受阻,未料勝先料敗,本來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用兵策略。


 就算他再有信心也不敢說就一定能勝,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那麼他一戰滅其國的設想確實存在極大的問題。


 陳景恪停了一會兒,才繼續說道:“就算聖人用兵如神,一路摧枯拉朽滅亡了高句麗,然後呢?如何治理這些地方?”


 李世民下意識的道:“自然是彷照前漢重建遼東四郡。”


 陳景恪接話道:“然後被別的勢力一點一點蠶食,最終再次失去遼東之地?這種事情並非不可能。”


 “遠的且不去說,就說新羅國,失去了高句麗和百濟的牽制,他就會成為遼東最強大的勢力,到那時還會如現在一般恭順嗎?”


 “高句麗和百濟滅亡之後,殘餘的勢力必然會頻繁發起叛亂,其他各部也會生出不該有的心思,在未來許多年內那裡都將會是一片亂局。”


 “如果新羅國以平叛、剿滅流匪為由進入這些地方呢?我們怎麼辦?”


 “他們今日侵佔一點大唐暫時用不到的荒山野嶺,明日再侵佔一點,難道我們能為了這點荒地就對新羅發起進攻嗎?”


 “如果不打他,天長日久之下遼東之地還有多少會屬於大唐?”


 這也是前世發生過的事情,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新羅就動起了小心思。


 時常以平叛剿匪的名義派軍隊進入這片土地,來了就不走了。


 還會偷偷遷徙百姓去一些荒山野嶺居住,天長日久之下這些土地的歸屬權就轉移了。


 然後趁著中原虛弱,一舉吞併了遼東之地,建立了一個叫高麗的國家。


 最終大唐幾代人的努力,為新羅人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