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破萬法 作品

第八十八章 危險

    在東漢之前,崤山山脈幾乎隔絕了中原和關中東部之間,所有的陸路交通只有在崤山北部靠近黃河一帶才存在一條二十多里長的裂縫內。

    而這條裂縫的入口就是函谷關的位置。

    當時,想要攻下函谷關,必須先當著守軍的面,橫渡湍急的弘農河,才能進攻高達近五丈的函谷關城牆。

    就算僥倖攻下了關隘,也還需要穿過長達二十多里,僅容數人並行的狹窄山谷,行軍風險非常大。

    這就是秦國為什麼能穩坐關中的原因。

    可是就算函谷關能抵擋百萬大軍,卻也擋不住大自然的偉力。

    到東漢末年之時,由於黃河的不斷侵蝕,函谷關以北的黃河開始向北偏移,再加上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在河岸以北不斷堆積,最終形成了大片淺灘。

    正是由於這片淺灘的出現,讓從東面攻入的軍隊,可以不必再經過函谷關,而能直接從北面的河岸,繞過崤山山脈,攻入關中平原。

    因此潼關就應運而生。

    從東漢末年開始,就有潼關這個地名。

    只是漢末的潼關還往西走一百四十里路,在一處名為麟趾塬的臺地之上。

    麟趾塬北側緊靠黃河,河水直接緊貼著塬體而流。

    麟趾塬南側則連接秦嶺山脈,山勢險峻,大軍無法繞過。

    漢末的潼關設立在山路的制高點處,從東面而來的軍隊,必須先穿過一條名為“黃巷坂”的狹窄山路。

    並且這條“黃巷坂”寬僅數米,只能容納幾個人並排前進,是設伏的絕佳地點。

    大軍在穿過“黃巷坂”這條山路後,還需要登上麟趾塬頂端,才能看見險峻的潼關城牆。

    即使攻克了漢潼關,大軍也還要進入一片名為“禁溝”的險峻河谷,繼續向北通行,抵達渭水和潼水的交匯處後,才算走進了關中地區。

    漢潼關一樣險要,但歲月仍舊是把殺豬刀,任你是名將美人,還是關隘雄城都抵擋不住它。

    幾百年的歲月過去後,地質變遷同樣的劇情又發生在了漢潼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