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鳥落舊林 作品

第609章 百家爭鳴(二十六)

    因此衡量一下國內的生產結構,風伯還是選擇在北方大範圍種植粟、燕麥、黑麥這些農牧兩用作物,來太廢人力和地力,就當補充。但高產水稻肯定不能放棄,畢竟高產兩個字,足以讓人瘋狂。

    劉季哈哈兩聲,說只要下一季出種了,就給各國送一批。

    首先漢國肯定要保證自己的水稻產出嘛。

    各國使者感謝了一句,但內心更多幾分警醒。

    漢國的糧產已經冠絕列國了。

    再來這種子,那他們的糧倉,還得造多少才能裝下?

    有了糧食,人口就能放開生了。

    再給漢國百年,這天下誰做主還不一定呢!

    劉荊這邊完成了論述,劉季他們問了幾個問題,都是很簡單的問題,也有一些人問刁鑽的,比如談嘉禾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劉荊則是以順應天時,制天命而用之回應。

    說明了他雖然是幹農家的活,但他是個法家的學徒。

    宗教於他而言無用:“我為太子,當重百姓,不問蒼生問鬼神?笑話!縱然有天時之禍,但只要盡一切所能,制天時而用,假物而用,就能儘可能降低損失。

    否則你天天唱唸神鬼庇佑,卻不知天上一日,人間一年。九重之天,三十三間,誰能保證能庇佑我們的神靈,沒有遇到事情呢?

    所以,如何養活我漢國百萬口眾,就得靠《農家》,經營農技、製備農具、廣志文書、興修水利。天下如此之大,若真是一地糟災,但總有它處安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便可寧天下。

    若是單純讓百姓自救,那還需立國作甚?

    國在政通,協調四方,天下可安。”

    他的話,贏得不少掌聲。

    劉季親自教導的太子,實際上接受了很多他的思想。

    對於很多國家偏向於巫教的治國態度,漢國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徹底改變了古往今來的格局。

    集中力量辦大事,其實自古就有。

    戰國的時候,梁惠王問孟子,“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

    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治理手段。

    說白了,華夏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