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鳥落舊林 作品

第595章 百家爭鳴(十二)

    “能走牛和獨輪車就行。”風伯笑道,“這種要求不高,人走多了必經之路,路也就出來了。所以村道說是修出來的,不如說是當地村人為了方便進出山林,或者抄近路,甚至趕圩,約定俗成規劃出來的。所以,村裡的路是自由的。阡陌縱橫于山水之間,雞犬相聞於村落前後,一點點構成了現在的漢國龐雜的路網。”

    “我大致明白了。若是想要治國,首先要修路?”姬芒有了點想法。

    “對也不對。用漢國的話,這叫基本建設,和城池、水利,並稱為三通。”

    “三通?”

    “通水、通路、通商。”

    “通路就是通商,通商能帶動城池、市鎮發展,進而推動本地的人口聚集,人口一多了就必須要解決食物來源。

    沒有什麼比就近生產來的快,所以往往有水的地方,就能形成最早的聚落,所以要以水為基。這叫節約成本。

    但伴隨著聚落髮展,人類可以用工具修運河、水庫等水利設施,引導水流做擴張生存空間的事情。

    所以漢國一直強調的就是,通路修驛站,驛站附近居人口,人口多了就開始加速改造河流,讓更多農田能喝上水,然後一點點發展。

    漢王要求,各縣必須做好規劃,每年都必須要要有後續的發展綱要,不能任由本地人隨便發展,不然一定會出現乾旱上游缺水,於是上游村落截斷下游的供水,導致雙方發生爭搶,甚至械鬥。

    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林城市發展,每一步都是漢國的規劃,五年,十年前就開始鋪開的。”

    風伯望著窗外,人們很少有迷茫的,他們都帶著目標,不斷的行動。

    每個人都好像漢國社會里的螺絲釘,想不明白未來是什麼,那就不要想了,做就是了。

    因為現在的漢國發展迅速,只要做了就有收益,就能過好日子。

    所以,漢國能急速發展,五年一個模樣,十年一個模樣。

    但也得益於生產力的突破,從新石器,邁入青銅器,土地開墾變得容易。

    劉季帶來了新風,教會了堆肥、養地、弄出了曲轅犁、水車、翻車、耬車等工具,全方位完善了農耕技巧。

    直接把人類對於農業理解的程度,拉到了唐代,同時劉季本  人對於水利、道路建設的重視,又更進一步的拉動了漢國整體的發展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