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玩家安全屋


  在上一輪中,《無限》選擇先小範圍內測,是為了拿到一些基本的遊戲數據,確定《無限》的設計邏輯沒有出現漏洞。

  而這一輪,大量的遊戲數據早就保存在腦域之主的絕對智慧當中了,而這些智慧,又被黎木所吸收。所以,這成就了不內測,直接面向地球公測的可能。

  公測前的準備工作,基本都由薇拉進行料理。

  事實上,無限空間裡的那些維護者、監視者、清理者等,根本就沒見過管理者。管理者所在的中樞神經區域,是其他成員無法進入的。所以,管理者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它們無從所知。

  這種情況下,就算薇拉以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形象出現在它們面前,說自己就是管理者,它們也只能信服。因為薇拉在黎木的授意下,掌握了無限空間的決策意志。

  薇拉擔任無限空間的管理者後,第一件事就是改造中樞神經區域裡的那些樹冠神經體。之前腦域之主是通過分化自己的智慧,寄生在樹冠神經上,來施展智慧進行決策與管理的,這樣做能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智慧,但也有一個弊端,即分化後的智慧,雖然同源但並不同體。

  薇拉的選擇則相反。她借用“希望角”的模式,將所有樹冠神經個體聚合起來,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矩陣,以超級計算機的方式,進行更為嚴格、理性以及遵從邏輯的方式,來進行問題的處理、決策與指揮。

  這樣做的直接好處是,效率更高,壞處則是不夠靈活,碰到一些特殊事件,缺乏特殊處理方式。就像之前安全屋竊取無限幣、幸福感之類的事。如果再次遇到這種事,薇拉的管理模式就難以應付了。

  不過,薇拉頭腦是清醒的。她很明白,自己只是無限空間的管理者,並非主人,是在給黎木打工,首要滿足的是黎木的需求。

  黎木的需求是將《無限》“推廣”到全部無限世界。如果用腦域之主那種精細模式的話,工程量十分龐大,效率會低到可怕,只有流水線式的生產,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是的,薇拉的想法是“批量生產《無限》這款遊戲裡的內容”。

  批量生產遊戲內容會導致同質化,缺乏創新,套路化,模板化,久而久之,玩家會因為失去新鮮感而流失。不過,《無限》不需要考慮玩家流失這個問題,強制玩家遊玩就行了。

  而強制遊玩的方式就更加簡單了。只要把“玩《無限》”植入每個玩家的最底層思考邏輯中就行,而薇拉,最擅長這個。

  所以,有這個想法時,她第一時間就詢問黎木,是否要這樣做。

  她本以為,黎木會覺得這個做法太過強行,很不人道。畢竟腦域之主領導時期都從未這樣做過。但黎木的回答十分簡單直接,

  “可以。”

  黎木還補充道,

  “你想怎麼開發《無限》就怎麼開發。記住,除了我主動介入外,你擁有對無限空間以及《無限》的全部管理權限。”

  黎木的意思很明顯,充分放權給薇拉。

  薇拉對黎木這番態度的思考是,“黎木這麼做的唯一要求可能是‘快’。”

  是的,她覺得黎木讓她自由發揮,大概就是因為黎木想要快速把《無限》推廣到其他世界。他不要求《無限》的質量,只要求生產效率。

  確定了這樣的態度,薇拉就不再畏手畏腳了,大刀闊斧地對整個無限空間的模式都進行了改革,一切從簡,一切從快。

  首先,她剔除了“調查者”這個職位。調查者之前的主要職責就是調查有關《無限》問題產生的原因,比如副本漏洞。一般流程是監視者發現問題,調查者調查問題,清理者解決問題。

  但現在變成了,監視者發現問題,清理者直接解決問題所在的地方。一個副本出現漏洞了,那就直接刪除這個副本。

  反正在“批量生產”模式下,不缺副本。

  然後,她優化掉了首席這個職位,不再確立首席監視者、首席清理者之類的職位,一切指揮由中樞神經區域直接下達,高度集權,確保任何一個環節,都要經過中樞神經區域。

  從管理模式,到工作流程,再到應急處理……各個環節,都經過了大大小小的改革。

  無限空間,在薇拉手中,變得更加像一臺超級計算機,遵循著確立好的,嚴格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