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27章 終離苦海陳圓圓

    方以智聽說沈樹人也打算去會試碰碰運氣,一開始還是挺意外的。

    不過想通之後,他也能理解,還挺支持這個特立獨行的好朋友。表示可以幫他臨陣磨槍、惡補一下八股文。

    在方以智看來,大明朝到了今天這地步,再指望找些腐儒當官,是絕對救不回來了。

    科舉就該不拘一格地錄用實幹之才!沈樹人和顧炎武就是其中代表。

    事情定下之後,方以智也不回南京過年了,讓親隨捎了一封信回去,說明情況,準備在蘇州過完元宵節,就坐海船北上趕考。

    他在南京那些家人,倒是有些擔心,對他的行程表示了質疑。說渤海冬天也會結冰,元宵節北上,怕是到了天津海面都還沒解凍。

    方以智開始沒想到這問題,看了家人回信後,才去問沈樹人。

    沈樹人也是笑了:“方兄,你家人也忒謹慎。這事兒我本不想多說,也是為了公務機密,不過眼下啟程在即,方兄也是自己人。”

    方以智一聽,連忙謙遜:“既事關機密,不說也罷,愚兄相信你。說來慚愧,是我二姑多心了。我祖父曾為京官,姑姑也在北方居住多年,頗為了解地理,但她婚後不久就回南方守寡了,平時總是絮叨說教我們。”

    方以智的三個姑姑,包括堂姑,都是少年嫁人就死了丈夫守寡,在當時頗為著稱,算是“吃人的封建禮教標杆”。

    二姑方維儀還是著名的女詩人,見多識廣,方以智小時候多靠她教導學問。

    沈樹人理解方家長輩的關心,便解說道:“這事兒,令姑倒是有所不知。渤海冬季封凍,確實為期兩個多月,不過主要是在天津、山東沿岸水淺之處。遼西到山海關一帶,卻是不會封凍的。

    家父上個月又給陛下秘奏了一封,懇請進一步調整漕糧北運的方式——不要再像往常一樣,把所有糧食運到通州、再到京城入庫。而是分出一部分,直接運到山海關軍前。”

    沈樹人解說著,怕方以智聽不懂,又隨手拿來一張海圖,指點道:

    “方兄請看地圖,山海關與遼西各地駐軍的軍糧,除了靠當地屯田自給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北運到京城的漕糧再行分撥的。

    當初漕運走運河的時候,運河只到通州,所以是沒辦法,只能在通州卸了貨,再走渤海沿岸,甚至是走陸路運去山海關,耗費極為巨大。

    家父籌措海運之後,查遍歷年卷宗,這才發現海路運輸一個最大的優勢,在於往大運河最北端更北處的各地運糧時,成本會大大降低。這一塊的省錢療效,遠比運到京城的那部分更顯著數倍!

    陛下看了奏摺,也覺得有理,已經秘準了。所以這次我們跟糧船北上,實際上並不是直撲天津,而要先到山海關,給吳三桂運軍糧。然後再從遼西折返京城。

    如果今年氣候寒冷、天津附近的海面遲遲不解凍,大不了從山海關走陸路回京城趕考,也用不了幾日。”

    方以智順著地圖往上看,心中也是歎服沈家父子的規劃確實做得好。

    運河航運,最大的弊端是到了北京就到頭了。那些比北京更北方的邊關,糧食供應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海運雖然解決不了內陸邊關的運輸成本,但是直達山海關卻是非常輕鬆。

    方以智想著想著,忍不住扼腕嘆息:“可惜!要是沈主事早個十年甚至二十年主持漕運,遼西關外各地也不至於因為轉運困難而放棄!遼東之地,走陸路艱難,走海路卻是暢通無阻。要是遼東敵後各鎮一直能保持牽制,這些年哪會讓建奴猖獗至此!”

    這都是大明只重陸、不重海的惡果之一啊!

    ……

    安排好元宵節後北上趕考、順便運糧的事兒,崇禎十二年該忙的事兒基本上也算忙完了。

    沈樹人去曹振德處,走正規流程請了假期,說自己要趕考,曹振德也沒為難他。

    請完假這天,已是臘月二十四。

    從吳縣的河道衙門出來時,沈樹人內心竟有些空虛,剩下就是回家安度春節,沒別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