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18章 鄉試揭曉

    鍊鋼造炮不會,那就從手頭資源、人才最充足的領域做起。

    沈樹人手頭目前也沒有別人可用,就一個董小宛,是開繡莊出身的,閒著也是閒著,沈樹人就把目光盯到了紡織業上。

    明末小冰期,氣候比正常環境更寒冷一點,窮苦百姓的紡織品肯定也是不夠穿的,不存在產能過剩。如果能提高一點生產效率、解放出勞動力,就能讓更多人手去打仗和種田。

    當然,沈樹人不會再讓董小宛去琢磨那些高端的蘇繡,那些奢侈品技術的進步,對亂世毫無價值。要改良紡織業,也得從松江棉布這些普通窮人的衣服面料上動手。

    沈樹人讓人拿來家裡販賣的各色面料樣品,還有現有的織機,每天觀摩生產工藝和成品。短短几天之內,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明朝的棉布普遍比較窄,正常的棉布才一尺八寸的幅面寬,松江棉布中有一種叫“三梭布”的,也只能達到四尺寬,但是需要非常繁瑣的織機才能織出來,一個女工還搞不定。

    一尺八寸寬、五丈長的一匹棉布,要銀子兩錢。

    四尺寬的三梭布,面積大約是普通布的二點三倍,但售價可以達到六錢銀子,也就是普通布的三倍,可見多出來的零點七倍溢價,就是為布匹的額外寬度買單的。

    更寬的布做衣服做被子的時候需要的裁剪縫合工序會更少,邊角廢料也少,利用率高。

    見到這個現狀後,沈樹人也免不了讓董小宛想想辦法,每天跟他一起切磋,看能不能改良一下機器。

    畢竟沈樹人在21世紀時也找裁縫定做過衣服、看到過21世紀的布匹。後世的紡織品根本不存在寬幅限制,想織幾米寬一卷的布都行。

    按歷史書的說法,是1730年代英國率先出現了“飛梭”,才把布匹寬度受手工投梭長度制約的問題解決了。

    只要把布匹加寬,織工在同等投梭、提經勞動頻次下,可以生產的紡織成品就能成倍提升,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沈樹人把發明“飛梭”的思路大致安排了一下,他自己就當起了甩手掌櫃,任由董小宛自行琢磨。

    ……

    把一圈種田攀科技任務全部交代下去之後,十幾天時間很快就過完了。

    崇禎十二年的鄉試,也在沈樹人的忙碌中過去。直到張榜貼成績的日子,沈樹人才想起這事兒,陪著張煌言和顧炎武、歸莊去看榜。

    張煌言原本歷史上應該崇禎十五年才中舉,但或許是跟沈樹人結交後,沈樹人給他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讓張煌言的答題風格、政見態度更符合了這一年的錄取傾向。

    總而言之,張煌言陰差陽錯,還真就提前三年中舉了。

    歸莊學問本來就不錯,也沒顧炎武那麼驚世駭俗,一切如常考中。

    而顧炎武則是跟歷史上一樣落榜了,落榜之後,顧炎武還非常憤慨,覺得如今的八股風格太死板,跟沈樹人抱怨說將來再也不考了。

    沈樹人心中暗喜,顧炎武不考了,正好拉他去給自己做幕僚。

    至於表哥張煌言考中了,也可以想辦法給張煌言買個官,先去史可法那兒謀個差事,幫沈樹人先在安徽地區建立一個立足點,作為未來跟流賊作戰的根據地。

    “恭喜表哥高中,顧兄你也彆氣餒,考都考完了,咱去秦淮河上痛飲幾日散散心。如今這亂世,不管中不中,都有機會報國救民。”

    沈樹人一邊琢磨,還一邊安慰落榜的顧炎武。

    ——

    ps:因為有些見效慢的瑣碎種田情節,就一股腦兒流水賬塞進來了。快速過掉。看歷史文的讀者,基本上科技種田都看了幾十幾百遍了,我寫多了肯定會被嫌灌水、拿資料湊數。所以只寫個佈局思考邏輯,其他都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