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雨 作品

第373章 紫金118

    陸丞是傾心於修煉的人,從未想過地球會面臨毀滅的景象。

    他也懶得去想,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即便兩顆星辰相遇,也未必會造成人類的毀滅,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未來不可知。

    他手裡還有4幅更復雜的星圖,每一幅都不一樣,鑑於此前那幅圖造成了騷亂,因此不敢再拿出來,交給天文學家研究。

    時間進入7月份,雖然天氣越來越熱,但在護法大陣的遮掩下,秋丞園四季如春,並不感覺到炎熱。

    管家柳青城原本每天只過來巡視一兩個小時,然而最近她喜歡這裡的涼爽,所以寧願在這裡多待一會兒。

    她告訴蔣秋芸:“我聽說最近兩年,太湖裡的魚類變多了,不但數量多了,而且質量也提升了。譬如說太湖銀魚,典型的澹水魚,長7-10釐米,全身呈透明狀,色澤如銀,與白魚、白蝦合成“太湖三白”。

    太湖銀魚肉質鮮嫩、無鱗無刺,少有腥味,自古備受食客的青睞。

    早在戰國時期,太湖附近居民已大量捕撈食用。

    唐宋時期的文人騷客很追捧銀魚。詩人皮日休品嚐銀魚後寫到“分明數得膾殘魚”,宋代大文豪司馬光更是對銀魚讚不絕口,留了膾炙人口的一句“銀花膾魚肥”。

    清朝康熙年間,太湖銀魚多次被選為貢品,太湖銀魚的聲譽達到了新的高峰,一些讀書人特意到太湖一品銀魚的美味。

    建國初期,人們參與湖泊、河流的捕撈活動日益頻繁,太湖銀魚的捕撈量接連攀升。這些捕獲的銀魚並沒投向國內市場,大多選擇出口賺取外匯,其中日本是銀魚最大的進口國。因銀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類必需的幾種氨基酸,所以在日本飲食文化裡,銀魚常被比作“魚參”。

    近年來,太湖銀魚的體型變大,從10釐米長到了20釐米,味道也變得更加鮮美了……”

    蔣秋芸道:“是嗎?那就買點兒新鮮的‘太湖三白’嘗一嘗。”

    柳青城又道:“再過幾個月,會有陽澄湖的螃蟹下來。我聽說,陽澄湖的螃蟹個頭也變大了,去年的蟹王重量超過2斤。”

    蔣秋芸笑道:“蟹就不要了,前些日子,我們吃那種巨蟹快吃傷了。”

    柳青城問:“蘇州的特色小吃,您都吃過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