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網文太難了 作品

第一百一十四章 工坊

    隨著各國商人開始發力,一車車糧食源源不斷的從邊境運往趙國。即便是各國關卡查的再嚴,這些人總有辦法將糧食弄出來,這一點不得不令人感到佩服。

    到了趙國境內之後就更不用擔心了,趙括早已下令,只要是運糧車隊進入趙國,一律不準阻攔,入城稅直接免除。

    等到第一批糧食抵達之後,趙括立即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興修水利、疏通溝渠、修築城牆、開挖水井,告訴百姓只要幹活就有錢拿有飯吃。

    他早就想以工代賑了,奈何沒有糧食。

    古代出現饑荒為什麼都是直接賑災,而不用以工代賑,不是他們不知道以工代賑這個辦法,而是普通的賑災只需要每天給災民一碗稀粥喝,保持讓災民餓不死就行了。

    而工代賑則要讓災民能夠吃飽,否則哪有力氣幹活。

    這也就導致了以工代賑消耗的糧食是普通賑災的三四倍。

    而大部分時候,一旦某地發生饑荒,全國都好不到哪去,朝廷自然是能省一點糧食是一點糧食,誰會去多消耗幾倍的糧食來以工代賑?

    況且不管是君主還是負責賑災的官員,都知道災民吃飽了容易鬧事,餓的沒力氣才不會鬧事,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自然不會去選擇以工代賑。

    所以即便宋朝范仲淹開創了以工代賑,後面明清時期發生饑荒依然都是直接賑災,而不是以工代賑。

    明清時期畝產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尚且如此,更別說現在生產力低下的戰國時期了。

    若是沒有商人的“幫助”將各國糧食輸送到趙國,就算趙括想要以工代賑都沒有辦法。

    農業,自古以來都是根本,特別是在生產力不是特別高的時期,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商鞅才會選擇重農抑商,將更多人束縛在土地上。

    不過趙括作為穿越者,自然知道商業的重要性,況且以趙國現在的商業繁榮度,還遠遠達不到需要限制的地步。

    為了提高生產力,只能選擇其他辦法。

    吃完午飯後,趙括帶著賁一行親衛,來到城北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