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六章 奸商

    說著,宋援朝把赤膊的電子錶和香江的雜牌表放到一邊比較:“一塊當七八塊表用,如果換成卡西歐一塊能當十幾塊用,就算這表能跑一年也是賺的,你說呢?”

    秦正國若有所思,在一旁的應彩霞似乎也想到了什麼,拿起宋援朝擺在桌上的這幾塊表翻來覆去地看著。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升,不過這種提升是一個長期的,是一步步地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卻是每個人所期望的,同時對於新興產品的慾望除了追求之外也需要量力而行。

    在後世,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什麼會如此興旺,而那些廠家生產的許多產品雖然質量遠不如大品牌產品,但依舊遠銷海外供不應求?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產品和市場銷售定位不同,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許多產品對外出口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居多,都是那些小國、窮國。這些國家的人他們收入普遍不高,消費能力不強,卻又對新興產品和暢銷產品有著相同追求,所以就形成了類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那種消費模式。

    比如說一雙絲襪賣到南部非洲,明明質量好的絲襪能穿不少日子,可因為價格高卻銷路遠比不上劣質的絲襪。

    打個比方,在南部非洲人的眼裡,一雙色彩鮮豔款式不錯的劣質絲襪才要一元錢,而一雙質量過關看起來差不多的好絲襪卻要賣十元錢。在兩種選擇上,南部非洲人絕對不會挑選後者,而是挑選前者。

    因為在他們看來,與其花十元錢買一雙質量可靠的好絲襪倒不如花十元錢買十雙甚至十二雙劣質絲襪。

    反正絲襪穿在腳上看起來差不多,但劣質絲襪可以買許多顏色和款式,而且一天就能換一雙,每天都是穿新的,換下來的就算不能穿也能當抹布用嘛,這樣算下來不比直接花同樣錢買貴的合算多了?

    這是在經濟學實際上的一種樸素體現,當中國人在新世紀取笑其他國家的人這種奇特消費觀念的時候,他們恰恰忘記了當年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忘卻了久遠的記憶罷了。

    當宋援朝舉了這個例子之後,秦正國眼睛頓時一亮,覺得這樣的倒是有點搞頭。

    “這個我得回去先找人問問,其實這幾塊表是我拿其他貨時候別人家送我的,人家沒要我錢。”秦正國指著桌上的表說道:“不過外面行情我是瞭解,正常拿貨價大概兩元左右,大批量我估計起碼能壓到一元八毛左右吧,至於再能低多少就不曉得了,這要具體談過才能知道。”

    “人民幣?”

    “對!人民幣!”

    “那行,如果能一元八毛左右能拿貨,你回去後就先拿一批試試水,數量嘛……。”宋援朝想了想道:“先弄一萬件吧,拿好貨後你自己仔細驗一下,然後找人重粘,確保沒問題後給我儘快發過來。”

    “好,這個事我回去後就安排。”秦正國點頭一口答應了下來,這時應彩霞在一旁好奇問:“援朝,你拿這麼多?就算一個一元八毛一萬個也要一萬八千呢,還得找人重粘,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