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泉聽風 作品

第74章 築基(下)

    姚淺沒見過這種靈雨,姬凌霄卻見慣了,每個人渡劫後都會下一場這種靈雨,它近似是液化的生機本源,但功效又比生機本源弱一些,對生靈極有益處,是天道對此方渡劫之地的回饋。

    很多人都會在渡劫之後收集這些靈雨,哪怕回去澆灌靈植也是好的。姬凌霄沒動手,他養的那幾株靈植得益於姚淺渡劫時的乙木之氣,已經增長了不少,他也沒必要去搶徒兒這些機緣。

    姚淺也沒動手,她彷彿是被劫雷劈得開竅了,自然而然地知道一些事,比如說這靈雨是對天道對渡劫之地的饋贈,既然是天道對這裡的饋贈,她拿走算什麼?這座珊瑚礁島不僅讓自己在此渡劫,還給了她自己多年的記憶、一門神通,得一場靈雨回報也是應當的。

    同時她還知道青龍經也不是單純的吸攝乙木之氣,它還會反哺這個世界,所以自己的劫數算起來不算太厲害。畢竟自己是兩種功法同時進階,若不是自己因青龍經的反哺,得了些許功德,她劫數還要更重。

    天下沒有白得的午餐,想貪心多的好處,就要經歷更嚴苛的考驗。幸好自己才築基,等進階金丹恐怕自己不只有庚金劫了,或許還有星辰劫,畢竟她還修煉了日月經,姚淺不知道星辰劫是什麼,但聽這名字就感覺不是好渡的劫數。

    她渡劫先有心魔劫也是自己的機緣,她跟這座珊瑚礁的融合,不僅讓她獲得了珊瑚礁這無數萬年的記憶,讓自己知道了許多海底的生物。

    即便人族都能飛昇了,可陸地生靈對海洋瞭解還是很陌生的。大家都下意識地認為海洋是海族的地盤,陸地生靈不能輕易涉足。這就跟自己前世一樣,明明都能建空間站了,可對海洋的瞭解還比不上太空。

    這時姬凌霄開口說:“恢復傷勢後看看你領悟了什麼神通。”

    姚淺修煉了兩種功法,又先經歷了心魔劫,起碼也要領悟兩種神通。自看了她渡劫後,姬凌霄難得起了好奇之心,她悟性到底有多高,能領悟多少神通?

    姚淺凝神閉目,發現自己識海里新增了三個符種,這說明自己領悟了三個神通?她好奇地用神識清楚這三個符種,符種寶光流轉,將其中奧妙傳給姚淺。

    姚淺感悟完這三個符種,神色有些奇怪,這三個神通就好像是天道給自己特別定製的,這是自己運氣好?還是每個人都如此?

    姬凌霄見徒兒神色有異,他挑眉問:“怎麼了?神通有什麼不對?”

    姚淺搖頭:“沒有不對,就是——”她想了想說:“我感覺它們好像不是神通而是道術。”這三個神通完全貼合了自己兩部修煉道法,就跟道法衍生的道術一樣。

    姬凌霄瞭然問:“你的神通和你修煉的兩種道法有關?”

    姚淺點點頭:“是。”

    姬凌霄解釋道:“神通就是無須修煉、施展時不用耗費法力的道術。你築基時法身、神魂同時開天門,同天地相通,你平時主修哪方面的道法,當自身同天地相通時候,也會無意識接觸到這方面的法則,這便是神通的由來了。”修煉越高階的道法,就越容易有神通,神通也越貼合自身道法。

    姚淺聽了師傅話恍然大悟,原來神通是這麼來的,說到底神通就是進階版的道術。她對姬凌霄說:“師傅,我得了三個神通,一個是兩儀神光,另外兩個都是遁法,木遁法和水遁法。”

    姚淺說著面露困惑,“師傅,為什麼我這三個神通都要修煉後才能施展?不是說有了神通便能施展了嗎?”

    姬凌霄聽到兩儀神光,心思微動,他緩聲道:“你詳細說看你這三個神通。”

    “這兩個遁法要我煉化乙木、壬水之氣,我遁走時候可以化成藤蔓、水流遁走。兩儀神光也要我煉化太陽之光和太陰之光,而後才能施展這道神通。”

    姬凌霄莞爾道:“就算你有了神通,也不能無中生有,你總要先把神通練了才能施展吧?”

    姚淺一想也是,她又疑惑地問:“師傅,宗門裡也有五行遁術,我還修煉過,可它們就不需要我煉化五行靈氣。”

    姬凌霄哂然道:“宗門給你們築基弟子看的五行遁法只能算御氣而行,算不上遁法,真正的遁法你們起碼也要到金丹才能修煉,你運氣不錯,能提前學了。”

    倒不是說五行遁法必須金丹才能施展,而是這種高深的功法,宗門不可能讓低階弟子學習。姚淺身為真傳備選,倒是可以酌情先學一二種,但門裡有比五行遁法高深多的道術可以學,沒必要把機會浪費在五行遁法上。

    姚淺好奇的望著師傅:“遁法還有很多種類嗎?”

    姬凌霄有些頭疼,小家族出來的修士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見識太淺,小徒兒要是長在姬氏,這些常識恐怕從小就從長輩嘴裡知道了,根本不用特別教授。姬凌霄問了姚淺一個跟遁法毫無關係的問題:“你喜歡看書嗎?”

    姚淺不假思索道:“喜歡!”經歷過信息社會的人,誰不喜歡看書?尤其是自己前世因天衍碑的關係避世而居,平時陪伴她最多的就是書籍了,她不知道看過多少書。

    可惜到了修真界後,因為知識被權貴階層壟斷,姚家這種小家族能得到一本修煉至築基的道法,已是天大的運氣,再配上幾本基本修行界入門的常識書就足以傳承了,別的就別妄想了,姚家藏經閣裡只有寥寥數十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