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帥辛普森 作品

第一百四十章:罷黜百家,統一思想!儒道之心,浩然正氣!

    而此時,朱聖又說起了禮聖。

    “禮聖和亞聖一樣,同樣出生於亂世,但他的諸多理念與亞聖相悖。”

    “性本惡,就是禮聖所提出來的,他覺得天下太亂,不在於思想的紛亂,而在於行動,世人的惡行沒有得到強有力的限制。”

    “為此,他所想到的答案。”

    “就是隆法重禮。”

    “以律法來懲戒惡行,以禮法來約束人的言行舉止,教化世人向善。”

    “於是,在禮聖及其弟子,再加上法家的共同努力下,亂世被終結,天下最終一統,律法成了世人行為不可逾越的底線。”

    “在這點上,禮聖要比亞聖好。”

    “可也衍生出新的問題。”

    “同一個王朝內,各家學派、不同勢力之間的權利鬥爭層出不窮。”

    說到這,朱聖嘆了一口氣。

    蘇長歌則聽的津津有味。

    亞聖和諸子百家的這段歷史,與他前世某段歷史較為相似。

    但自禮聖開始,歷史就有很大出路。

    不過他的思想,倒是很像那位雖沒被封聖,但道理卻流傳千古,惠及世人的荀子,論貢獻而言,他絲毫不比亞聖要低。

    言歸正傳。

    亞聖和禮聖,他們都碰到了跟自己差不多的問題。

    自己是逐出儒家中的害群之馬。

    他們正值亂世,百家爭鳴,他們所做的則是逐出世間誤導百姓的害群之馬。

    亞聖想要靠道理來辯駁。

    可惜沒有成功。

    而禮聖靠禮法和律法,想以律法威懾,禮法教化,但權勢卻可以無視律法,禮法也成了權勢者維護自身合法性的工具。

    當然,再怎麼也比打仗要好。

    至少禮聖的做法。

    將鬥爭都控制在規矩內,嘴炮成了常態,不像亂世那樣動輒以命相搏。

    正想著,朱聖的聲音再次響起。

    “董聖繼承了亞聖之說,覺得天下之亂,不僅在於行為,還在於思想。”

    “王朝雖然統一,百姓得到安定,但諸子百家依舊在爭奪天命,一個個都想著取代儒家,從而相互之間勾心鬥角,攻訐算計。”

    “對此,董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王朝統一能平定亂世,那麼思想統一便可以使天地大同。”

    “道理,只要一家就夠了。”

    “於是董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諸子百家趕盡殺絕,焚燬百家之書。”

    說到這裡,朱聖似乎想起了什麼,嘆道:“老夫曾見過董聖的殘魂,就如你我現在這樣,他將這些事情講給老夫聽。”

    “而老夫當時所困惑的問題。”

    “與你相差無幾。”

    “罷黜百家後,思想上統一了,但又沒完全統一。”

    “人有百性,對道理的理解各有不同,而為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者,比比皆是,總會有人歪曲道理來牟取私利。”

    “百家的確沒了。”

    “但儒家內部卻多出了百家。”

    “他們一樣操弄權術,一樣視彼此為死敵,就如你之心學,老夫之理學。”

    朱聖開口。

    幽怨的看了眼蘇長歌。

    雖然早在死前,他就想過自己可能會被後聖鞭屍。

    但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並且,他也不怪蘇長歌,因為自己的緣故,那群徒子徒孫的確不爭氣,沒有其他學派,他們的日子過的太安逸太舒服了。

    而此時,蘇長歌聽完朱聖的這番話。

    對董聖的做法能理解。

    但卻很難認同,畢竟百家當中亦有如墨家、農家這種學派。

    他們的思想或許和當時不太對付,但也沒必要趕盡殺絕,焚燒全部書籍,完全可以將一些與民有利的東西保存流傳下來。

    只不過,蘇長歌也明白。

    他的這種想法。

    也只是因為自己是後世之人,看到了弊端,才會難以認同。

    設身處地的站在董聖當時立場來看,聖人又不是全知全能,他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罷黜百家是董聖所給出的答案。

    想到這裡。

    蘇長歌目光看向面前的朱聖,已然知曉了他的解題思路。

    “所以前輩您當時想的辦法。”

    “就是固定。”

    “清掃出儒家中多餘的學派,只留下幾支,並設立太學院,推崇理學。”

    “而有太學院在。”

    “理學在朝廷上必然佔據主導地位,甚至決定性地位。”

    “理學本身,便是將三綱五常、禮法律法固定,將思想牢牢鎖死在理學規矩中,如此一來,變相等於徹底統一了思想。”

    蘇長歌開口。

    理學的本質就是將儒家道理給教條化,成為儒教,禮教。

    以權勢作為倚靠。

    給思想、道理一個客觀固定答案,所有人都按照聖人的話來。

    此舉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保證了思想不出亂子,但也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思想固化,儒道落寞,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不僅如此。

    那些追名逐利之徒,依舊大行其道。

    只不過以前是披著各家各派的皮,如今披著理學的皮。

    諸如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有幾個不是理學出身?這些人對百姓做出過什麼貢獻?其中最好的,也不過是清廉不貪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