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帥辛普森 作品

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賑,世襲公候!墨家來人?

    隨後便準備退朝讓人去寫聖旨封賞。

    同時事急從權。

    讓蘇長歌先用那兩萬萬兩白銀的贓款來賑災,省掉中間官員貪汙。

    畢竟解運費用這筆賬,換誰來了都算不明白,還不如就近調撥,反正蘇長歌都能上交兩萬萬兩,還怕他貪汙不成?

    其次就是寫信給衛國公。

    詢問下吳王和官紳勾結一事查的如何。

    這一次,為了大晉江山社稷。

    他要藉此機會將這群人給連根拔起,把錢糧全拿回來充實國庫!

    .......

    吳王府內。

    趙珞整個人頹喪著臉坐在中堂。

    地震剛起時他還很興奮,覺得龍椅朝自己一步步靠近。

    可誰曾想事情會變成如今這樣。

    如今江南雖有災情,但比他預想中的數千萬百姓苦苦掙扎要相差甚遠,六郡加起來受災的百姓,也不過才幾十萬而已。

    災難來了,但沒完全來。

    而且朝廷近來也在調查他的一舉一動,對他有所懷疑。

    這讓趙珞很難受。

    不僅夢沒了。

    還很有可能挨頓現實毒打。

    就在這時。

    一道聲音傳入他的耳中。

    “王爺,暗中監視的錦衣衛走了。”

    “嗯知道了。”

    聞言,趙珞點了點頭。

    然後從座位上起身,小心翼翼的走進地下密室,穿過甬道。

    準備去找陶先生詢問當前情況。

    很快,來到密室。

    一道熟悉的身影坐在正中央,但周圍的金銀珠寶跟之前相比少了一大半。

    “陶先生,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莫非是蘇長歌...”

    吳王趙珞看著陶先生,沒有繼續說下去,但誰都知道他所指的是敕封一事。

    “確實是他,正如王爺所想的那樣。”

    陶先生語氣中滿是恨意。

    託蘇長歌的福。

    他不僅百年籌謀功虧一簣,道心也出現問題,修為直接暴跌。

    從原來的仙道四品,一路跌落到現在的仙道七品,而且若是不想辦法修復道心,他最多隻能維持現在的境界不再跌落。

    “可惡!早知道那時就該殺了他!”

    趙珞同樣是一臉恨色。

    但已經過去的事再後悔也沒用,他能來此的時間很短,必須問點要緊事。

    “陶先生,朝廷現在已經懷疑本王。”

    “本王現在該怎麼做?”

    聽到聲音,陶先生眼神閃爍。

    他現在修為暴跌。

    根本無暇顧及吳王和其他人的生死。

    不過按照當下的情況,吳王自然是什麼不做,安心做個富家翁最好。

    想到這裡,陶先生出言說道:“吳王殿下莫要驚慌,地震關你吳王什麼事,一切皆是自然天象,亦或者旁人所為。”

    “王爺現在要做的。”

    “就是趁此機會讓商賈們漲價,並示意江南官員不配合蘇長歌處理政務。”

    “儘可能的給朝廷添亂找麻煩。”

    “同時王爺再拿出錢糧來救濟災民,博取民望,不用太多,救濟幾千人就行。”

    “如此,只要王爺不露反心,朝廷也不能敢拿你怎麼樣。”

    “而等到將來蠻夷侵略大晉之時,王爺在露出獠牙,攜民心割據江南六郡,以大江為天塹,到時朝廷也奈何不了你。”

    陶先生開口。

    經驗老道的他繼續編織夢想。

    而伴隨聲音響起。

    本來還有些惶恐不安的趙珞,頓時有種撥開雲霧見月明的感覺。

    確實,自己可是世襲王爺。

    就算朝廷有所懷疑,但顧忌輿論和宗室,不可能輕易對自己動手。

    而且現在將朝廷的政務搞亂,他們也就無暇在顧及自己,等到蠻夷那邊南下入侵,自己未嘗不能雄踞江南,等待時機!

    想到這。

    趙珞臉上不禁露出興奮之色。

    “多謝陶先生指教。”

    “不必客氣。”

    陶先生戲謔的看著趙珞,等著看他的取死之道,同時準備好轉移地方。

    吳王被盯上,朝廷遲早會查到這裡來,繼續留在這唯有死路一條,還好自己有多個地方藏著,蘇長歌不可能找得著自己!

    “先生,那本王先行告辭。”

    趙珞出言說道。

    “好,不過王爺以後儘量少來此處,以免被朝廷的人盯上。”

    陶先生開口。

    “嗯,本王明白。”

    趙珞點頭答應一聲,以為對方是替自己著想,隨後轉身離開密室。

    看著背影,陶先生露出輕蔑的笑意。

    他就等趙珞用命把水攪渾,給蘇長歌添麻煩,到時他便可藉機隱匿起來。

    抹除一切有關線索。

    ......

    廬江郡,府衙內。

    蘇長歌在接到江南布政使一職後。

    就開始主持起各郡政務,還有統籌以工代賑的各項事宜。

    這幾日,在政務上,他一上任就將廬江郡太守黃穰,還有一眾消極怠政的官員全部撤職查辦,送進大牢裡面關押審問。

    加起來差不多有三四十人的樣子。

    但沒關係。

    大晉的讀書人很多,舉人也不少。

    想做官的自然不在少數。

    蘇長歌已經向皇帝上奏申請,將太學院學子,還有各地舉人、官員調過來補充。

    對此,本就想給江南官場換血的老皇帝,當然是全力支持,而主管大晉吏治的又是親兄長,在選人時也都是往好苗子選。

    而且全部都是加急送過來。

    也正是這樣。

    在上面的幫扶之下。

    蘇長歌的政務工作開展的十分順利,至少不需要擔心無人可用。

    但以工代賑上卻遇到了一些問題。

    隨著廢墟被清理出來,臨時房屋開始搭建,崗位在開始不斷變少。

    雖然現在還夠用,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給災民,但想撐到秋收卻很難,而且還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個人生產力太低。

    簡而言之。

    災民們無法創造太多的收益。

    甚至持平都很難。

    當然,這不是以工代賑的問題,而是農耕社會生產力層面的問題。

    縱然蘇長歌可以讓他們去學冶煉打鐵,亦或者其他技術,但誰來教,這個崗位需不需要那麼多人,又成了一個問題。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就需要創造出能帶來收益的崗位,而且最好是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

    為此,蘇長歌已經在各郡張貼告示。

    招攬各行業能工巧匠。

    他準備趁著這次以工代賑的機會,嘗試下能否推動手工製造業和工業的發展。

    若是能的話,那些無田可耕的百姓,也算是有個好去處,不用再為溫飽而擔心,更不用淪為寄人籬下的佃戶僕役。

    然而。

    就在告示張貼出去後不到一天。

    蘇長歌坐在府衙內。

    只見一名小吏急匆匆的跑過來說道。

    “國公,外面來了群身穿短褐,草鞋的工匠,說是想要見您一面。”

    聲音響起。

    蘇長歌稍稍有些驚訝。

    沒想到這麼快就有人過來應聘。

    而且還是一大群。

    要知道他招的可是能工巧匠,放在這個時代,絕對屬於稀罕物。

    若這群人不是想渾水摸魚過來騙他。

    而是真有本事。

    那他們的來頭恐怕不簡單。

    難道是墨家?

    可能是因為最近接觸到楊朱學派。

    蘇長歌開始下意識的往諸子百家的方向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