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牛板筋 作品

第123章:村南

    王珂在想,如果那溝壑是易水河的故道,那麼一千多年前,水就應該從村子西南角而來,應該是擦著村莊的南岸靜靜地淌過。村莊對岸是一片肥沃無垠的土地,河上橫空架起一座彎彎的拱橋,橋下清澈的河水,最後再依著小學校這個山坡,突然拐個彎,從那裡折回頭一直向東北而去。而山坡北側那邊,極可能是一個天然的大港灣,裡面桅杆林立,船上炊煙裊裊,那是一幅多麼和諧美妙的畫卷。

    可能是大自然太嫉妒南邵村風吹不著、水淹不著的優越感。不知從哪年開始,地殼變遷,村西南的河道自下而上,向上拱起,河道斷裂。河水不再從西南緩緩流來,而是與徐水分別後,直接掉頭向北,再從村子正西的兩山之間向村子當頭而洩。所以一到汛期,大雨必淹南邵村。祖輩傳下來的辦法,那就是把各家的房屋和小院墊、墊、墊,墊成饅頭型的地堡,形成了這種門前獨有的“無水是路,有水是河”的景觀。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王珂特意率領全班在開工的第三天,又沿著現在兩山間的時令河,一直追溯到南邵村西南角兩河分岔的地方,仔細地看看那條貌似河道的溝壑。一看果真如此。那條貌似河道的溝壑,如今高出河面一米多高,而改道的河道里,水最深處也只有尺餘。

    王珂回來後,立刻去找溫教授,想把自己的兩個發現告訴他。

    而溫教授這幾天也在苦惱中,他從南邵村聘請了10位民工,依據王珂給他的那張圖,挖來挖去,下面都是泥沙。而且越挖越深,似乎沒有底了。他問了一下當地的民工,村子東側原來到處都是沙坑,從來沒有人挖到過底。一般也就是向下淘個五六米,大水一過基本填平。不過是有人挖出腐朽的木板,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繞開了,主要是哪裡沙乾淨又好挖,就挖哪裡。至於下面有沒有沉船,真還不知道。

    如此來看,必須要有工程機械,所以他派葉偏偏去與部隊聯繫,能否租一臺挖掘機過來。

    而且溫教授這短短几天,用“洛陽鏟”實地勘探後,他還有一個發現,從小山坡一直向東,近千米的地層下面都有沙。他不敢相信過去的河道有這麼寬。而山坡的北面更誇張,幾乎寬兩千米、長兩千米下面也是沙。

    王珂這麼和他一說,他有些遲疑。“小王班長,你說的這個地形與我現在的發掘有什麼關聯?”

    “溫老師,你知道哲學有一個觀點,就是要辯證地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這是王珂在讀《哲學大辭典》的收穫。“這種辯證法,就是要把一些問題放在特定的條件下,去全面地、系統地、連貫地分析。”

    溫教授一聽,有點意思,他又改口了。“王班長,那你說說看,你有什麼發現?”

    “首先原來的河道,水量充沛,是從南向北繞過南邵村,而現在的河道,是奪兩山之間的路,或從南邵村漫過,從北側的山坳處直接過去。河在這裡斷了。”王珂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