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四百零五章 揚州瘦馬 到達蓬萊

    “大王,我的一家三口。”

    趙強和蕭勝眼眶紅了起來,跪在了朱朗的面前。

    “膽大妄為...。”朱朗微微的站起身道:“去年歲末,登州邵文華想朝廷上表,說登州良田無人耕種,要求希望朝廷可以再從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登州墾荒。

    我爹同意,遷徙一萬人前往登州,因為是冬天,朝廷發給移民過冬的棉衣,棉被,棉鞋,並且許諾三年沒有賦稅,本王和太子一起捐銀十萬兩,安置江西和正定府的移民,每人五兩,另有五萬兩,給你們前期的移民,每人一兩。

    你們可拿到了?”

    “啊...沒有呀...我們一兩都沒有拿到,而且那些新移民,也根本沒有五兩,就是棉衣,棉被,棉鞋也在到達登州府之後,就被收走。”

    “收走...?”朱朗一驚,看著樂三斤問道:“為什麼收走,那是朝廷發給移民的呀。”

    “大王...邵文華說,那是朝廷給移民路上穿的,到了之後就要收走,收走的那晚,一晚就凍死了幾十人,這些被收走的棉衣,棉被,棉鞋全部都送到了陸胖那裡,跟著被賣完了倭島和朝鮮。”

    趙強說完,朱朗一拳砸在了桌子上罵道:“無法無天。”

    “那你們不知道反抗...他們脫你們的衣服,你們就忍了?”一邊的夏五沒有好氣的道。

    “這位大人...他們是兵,有刀,有劍,有弓弩,有鎧甲,我們是民,還有江西移民,人生地不熟,當天晚上,這群收繳了我們棉衣,棉被,棉鞋的人就在我們中,挑選了一百名姑娘離開,第二天才被送了回來。”說著,樂三斤的眼睛裡也是流出了傷心的眼淚。

    接著就聽樂三斤道:“我們能怎麼辦,我們什麼也辦不了。”

    “好了...。”朱朗握了握拳頭道:“事情本王知道了,本王會去查的,只要你們說的是真的,那麼本王一定會給你們一個公道。

    因為來的時候,本王的爹爹就說了,大明是百姓的大明,只要有一個貪官敢欺辱大明的百姓,大明朱家兒郎絕對會與這些大明的貪官一戰到底。”

    “多謝太平郡王。”樂三斤,趙強,蕭勝那是大喜過望,紛紛的跪了下來。

    “都起來吧...一定沒有吃飯吧,來...先吃本王的。”朱朗將自己沒有動的餃子給推了出來,樂三斤,趙強,蕭勝連忙說不敢,但是朱朗卻說:“吃吧,你們受苦了...真的受苦了!”

    .........................

    蓬來縣碼頭...和一般的碼頭相比,比如寧夏,包頭一帶的那種運送糧油、皮毛、鹽鹼、藥材等“水旱碼頭”相比,蓬來縣的海上碼頭,真的是雄偉太多來了。

    一般的內陸的“水旱碼頭”。

    每天大約有200多隻船筏在這裡靠岸停泊,每天又有2000多頭駱駝從這裡出發,僅專職碼頭工人就有400多人。還有就是比如磧口街上經營禾油生意的商鋪就有二三十家,民諺說:“磧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

    江面的船隻大體有三類:一是南河船,船身較大,頭寬稍平,二是千千船,船身較小,兩頭削尖,三是扒灣船,船身小,尾齊。此外,還有竹木筏(以竹木並排扎牢,上置梢撓)。

    往來運翰的貸物,除樂山、成都、重慶等地的鹽、百貨、土特產等外,本地的土特產也很多。

    如牧山地瓜,紮成二點五公斤一小捆,在中秋節前運往樂山、宜賓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紅甘蔗,紮成二十根一捆,外裹葉子,運往重慶等地;還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

    而這蓬來縣的海碼頭,那可真的是要雄偉的太多了,至少是那些“水旱碼頭”的十倍之大。

    首先順著石板路走過一幢幢古樸精緻的民居,視線在叢叢綠蔭下逐漸開朗。行至盡頭,碧海藍天之下,一座古代渡口映入眼簾。

    花崗岩砌成的哨亭宛若士兵般佇立,亭子前,一條筆直的棧橋延伸入海,連接著遠處的巨大礁石。

    這裡就是洪武七年之後,劉伯溫親自在這裡修築礁石為渡口...故此這裡也別叫做伯溫渡。

    隨後,劉伯溫更是按照朱朗的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搭建通濟棧橋,蓬來碼頭逐漸完善,成為蓬來港的重要碼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