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酸梅湯 作品

第376章 很像一臺成熟的計算機了

    江寒又花了半個小時,用老辦法將這個程序的可執行文件,從外面的筆記本中,抄到了286的硬盤裡。

    最後,當他輸入了debug,然後回車時,熟悉的“_”提示符再次出現了。

    江寒小的時候,在一臺接近報廢的386上,dos玩得很溜。

    所以這時根本不用再去找太多資料,很快就回憶起了debug的用法。

    debug的使用相當麻煩,只支持一些簡單的指令:p、t、a、g、q、w……

    這些字母分別代表一種基本功能。

    江寒緬懷了一下久遠的“過去”後,就使用“a”指令,進入了彙編模式,然後開始寫代碼。

    他首先要寫的,是一個c編譯器。

    這個工作全靠自己來弄,怕是一個星期都弄不完。

    但沒關係,網上各種c編譯器的源代碼,可以說層出不窮,隨便找一個過來,改改就能用。

    彙編語言寫代碼,效率當然高不到哪裡去,尤其還是debug這麼原始的編輯方式。

    但怎麼說也能比rombasic強一點。

    就這樣,江寒花了足足三個小時,終於抄出了一個命令行版本的c編譯器。

    接下來,他又花了五個多小時,用debug寫了一個文本編輯小工具。

    這樣一來,就可以愉快地編寫c代碼了。

    江寒用c語言開發的第一個軟件,就是仿造tuborc2.0的集成開發環境(ide),開發一個屬於自己的c語言編輯器。

    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做軟件開發的時候,如果沒有ide,根本沒有任何效率可言。

    開發用戶界面這種事,並不算特別困難,對技術的要求不算特別高,但工程量非常巨大,完全是個體力活兒。

    江寒足足花費了十幾個小時,才初步搞定了這款c語言ide。

    這還得說他技術夠紮實、腦子夠厲害、手速也夠快。

    如果換個人過來,可能十天是它,半個月也是它……

    將ide的源代碼編輯完畢後,保存在硬盤中,然後就可以調用c編譯器,將其編譯成目標代碼了。

    隨後,還要用c語言,寫一個link程序,將這個obj格式的目標代碼文件,鏈接成可執行的exe文件。

    又是十幾個小時過去,江寒終於擁有了一個功能還算齊全的ide,以後想用什麼功能,就可以用這個東西,非常便捷地開發出來。

    到此為止,這臺286計算機,終於具備了最基本的工作能力,至少使用起來,很像一臺成熟的計算機了……

    江寒長舒了一口氣,然後退出了虛擬空間。

    今天做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就先進行到這裡吧,明晚再繼續。

    看了眼手機,已經是後半夜3點。

    也就是說,自己在虛擬空間中,至少度過了五十多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