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三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

    否則,如果這地方只能種植青稞的話,那自己至少需要研究兩三年,才能最終改進耕種方案與耕種技術,想要發展此地怕還是要拖一拖,畢竟沒糧食,談什麼發展都是做夢。

    所以,有時候國運來了真的擋不住。

    正因為天時正當時,能讓華夏的技術很輕易的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也能夠通過技術,讓當地的百姓,快速的融入到華夏中。

    其次就是地利了,這裡是華大唐往吐蕃的必經之路,同時隨著吐谷渾被解決,河西四郡得到光復,華夏地段的絲綢之路,基本上已經暢通無助。

    至少從長安到敦煌的道路被徹底的打開,以後王維也能夠豪邁的說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而河湟谷地,完全有潛力成為整條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糧倉,支撐起絲綢之路的糧食消耗。

    說實話,絲綢之路那麼長的商業道路,如果認為上面都只是商人往來,沒有農民作為支撐是不現實的。

    事實上,哪怕到了現代,農業這看起來已經有幾分暗澹的第一產業,依舊是整個現代化社會的最重要基礎。

    只要手中飯碗拿不穩,那麼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不過只是無根之萍而已。

    就更不要說古代了,為什麼唐代後,絲綢之路就很少被人提起來了。

    不是人們不想要重現絲綢之路的輝煌,畢竟當權者哪個蠢笨了,現有方案誰還不會去抄。

    真正的問題是,隨著全球氣候降溫,導致整條絲綢之路的水汽嚴重不足。

    耕地埋沒,綠洲消失,河流湖泊更是枯竭殆盡,絲綢之路上沒有了能供給旅客商旅停留的歇腳地。

    這些小據點的消失,帶來得是小商旅難以前行,只有那些實力強大的大商旅,甚至需要一定程度國家背景的人才能夠穿越絲綢之路。

    但現實是,任何一條商貿路線都是需要小微企業支撐起來的,當這些小微企業者們流失殆盡後,這一條商業道路,也就註定了被廢棄。

    而現代一帶一路或中吉烏鐵路的建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靠著科學技術硬生生解決天時不利的影響,重新打通了這一條已經被荒廢的絲綢之路。

    只不過怕國家也沒想到,這個方案提出來了,結果天時回來了,平均溫度升高了,這些地區的水資源慢慢豐富起來了。

    而李泰所能做得,就是把河湟谷地打造成河西之地的糧倉。

    這糧倉本身賺取多少並不重要,重要得是,依靠這糧倉能盤活周邊區域,獲得整體提升。

    當然,用一個更加形象的例子,那就是河湟谷地可以看成是江西,它的作用不是自己發展,而是支撐起周圍一圈環江西經濟帶的全面發展。

    唯一不同的是,江西送出的是人,而河湟谷地送出的是糧食而已。

    河湟谷地,即要支撐起河西四郡的充足糧食,又要支撐起青海湖旁的馬匹的飼料糧草,基本生這就是整個河湟谷地在未來至少兩三百年的基礎任務。

    至於其他發展,李泰雖然以後也會進行補充,但這個大方向卻可以確定下來。

    也正是如此,青海湖附近一定要建立一個城池,作為抵擋吐蕃的屏障,否則自己好不容易把河湟谷地給發展起來,然後吐蕃有事沒事就過來打秋風,那誰受得了!

    而有了這個大方向的確定,對如何開發河湟之地,李泰自然便明晰起來。

    而很快的,一個個受到李泰吩咐,去幹活的人也完成了任務紛紛回到刺史府。

    有盧安壽、任雅相、薛仁貴、祖長明、田長耕,以及袁天罡

    “為什麼貧道要來參加這會議啊,貧道只是平平無奇的道士啊!”袁天罡有幾分不解道。

    “你懂天時,能算風水!”李泰看了一眼袁天罡道,“最重要得是,數學不錯,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