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一百九十三章 杜如晦來訪

    “修路掃雪我理解,但我卻不知道,燕王居然奢靡到以鹽灑雪!”杜如晦道。

    “這個啊,因為鹽與雪融合後能加速雪的融化,一定程度上減少下一天徭役的工作量!”

    李泰看著杜如晦的樣子,果斷的給杜如晦解釋起來。

    “某知道這個用途!”杜如晦道,“但某好奇的是,燕王哪來的這麼多鹽!

    自古以來鹽鐵都是國家之重,我朝雖然不進行食鹽專營,但卻也重視食鹽價格。”

    李泰聽到杜如晦的話,也明白貞觀時期的鹽因為不是朝廷專營,頂多只是每個州縣都有自己私營的渠道,所以食鹽的價格並不高。

    甚至在《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可以說在榷鹽法誕生之前,基本上百姓沒有為吃鹽而煩惱過。

    另外所謂的榷鹽法與其說是鹽稅,實際上說是人頭稅更加的合適。

    因為在那時候唐朝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進一步下降,這導致稅收基本上都收不上來。

    這就讓食鹽這種場地固定,人人都需要的東西作為稅源。

    從而收繳些很多收繳不到的地區,通過這些高價的食鹽來進行稅收。

    畢竟對比起向整個天下的百姓繳稅的成本,那還不如直接從食鹽這裡收繳方便。

    但現在的食鹽再怎麼樣便宜,依舊沒到價格低到能隨地倒在地面上,讓食鹽來融化雪這般的奢侈,甚至很多老百姓徭役時,都會拿著一些器皿來裝這些粗鹽。

    畢竟在他們看來,大不了自己幹活得時候多費一把力,也總比這些白花花的食鹽直接倒在地面上,而僅只是為了讓這些雪能夠融化的快一點值錢。

    說實話,這麼刺激的事,對底層的徭役們來說,那看著著實是心痛。

    尤其是自己的器皿實在是裝不下來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麻袋,一麻袋的食鹽被倒在了地面上化雪,實在有種價值觀被人狠狠撕裂踐踏的感覺。

    當然,對比起徭役只是心痛這些食鹽,杜如晦卻明白李泰必然是弄到了大量廉價的食鹽,否則李泰是不會這麼幹的。

    因為杜如晦與馬周共事過,通過了當初的高陵徭役也是知道,李泰這人做事在外人看起來非常的奢靡,但在他自己的心中是有一本賬簿的。

    如果用鹽化雪的操作成本太高的話,那李泰是絕對不會這般去做。

    至少在李泰看來讓百姓直接掃雪的成本比先用食鹽灑地然後再讓百姓掃雪的成本低。

    所以杜如晦便是第一時間找過來了!

    “……”李泰聽到了杜如晦的話,沉默了一會兒,開口道,

    “因為我以日之法則與水之法則為原理改進了工藝技術,把煮鹽法改進成了曬鹽法!

    這種方法現在還只是初步的實驗,但比較起傳統的煮鹽法的成本卻是下降得多。

    等到了以後,應該還能更進一步的進行改進,生產的食鹽也能更加的多!”

    “原來如此!”杜如晦理解的點點頭,開口道:“但即使如此如此使用也太浪費了!”

    “我知道杜相的意思,不過用曬鹽法制作出來的食鹽都只是粗鹽,若長期吃的話,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還是需要更進一步的想辦法把這粗鹽更進一步的煉化成細鹽才行。

    也正因此,我雖然研究出了曬鹽法,到底還沒有把這食鹽直接放到市場上。

    大唐鹽價一時間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同時粗鹽在倉庫中也越是存儲就越多。

    所以便是把這些海鹽就用在了這次融雪修路上。

    當然對於如何讓這些粗鹽變成細鹽的研究會繼續的下去。

    我的目的,自然是希望百姓們能吃到又便宜又精細的食鹽,最終我能吃上什麼食鹽,百姓們也能是上什麼食鹽!”

    李泰面對著杜如晦,卻也沒有任何的退縮,因為李泰清楚自己做得就是對的。

    而杜如晦聽到了李泰話,沉默了一會兒,道,“此法子,可否給朝廷一份?”

    “……”李泰聽到這話搖搖頭,“我可告知原理,但想復原法子,就請朝廷自己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