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七百四十三章 全球擴張開啟

松江府蘇州河北岸地區,即上海縣下設的洪口工業區。

此地不簡單,雖然地方不大,但卻是松江府裡最具火力,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重要工業區,彙集了帝國內眾多大名鼎鼎的大企業的總部或辦事處以及工廠。

松江海軍造船廠,上海兵工廠,松江鋼鐵廠,江南機械公司,李氏制鐵下屬的李氏機床公司,蘇秦紡織公司的上海生產基地等一系列的重要工廠都設立在這裡。

除了眾多大型企業外,最重要的這裡會彙集了大量的中小企業。

和國內很多大型工業區只有大型企業工廠不一樣,松江府下屬的幾個工業區,如虹口工業區,黃浦工業區,華亭工業區除了擁有大量大型企業外,還有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

利用便利的水運交通,這裡能夠彙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工業原料、金融資金,同時又能夠把生產出來的各種貨物通過河運運輸出去銷售。

如此便利的交通條件,讓松江府在大楚帝國早期發展當中佔盡了地理優勢,不僅僅官方資本在這裡大量興辦企業,民間資本也是在這裡大興土木廣泛投資。

而這些投資又進一步吸引了大量務工人口以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加入,如此又促進了各類第三產業。

發展到承順二十七年的今天,松江府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裡經濟實力最為強悍的一個州府,在各方面的數據都是第一。

這裡生產了大楚帝國裡最多的船舶噸位,並生產了大楚帝國半數以上的戰艦噸位。

還生產了大楚帝國裡四分之一的布製品,生產了大楚帝國三分之一的生絲,各種工業產業也是多不勝數。

經濟總量上比應天府和漢天府兩個府加起來還要多……人口上也是非常龐大,看似地方小,但是這破地方彙集了足足三百多萬人口,比葡萄牙、荷蘭這些歐洲殖民大國的總人口還要多。

而民眾收入上也是獨佔鰲頭,承順二十六年根據松江府自身的統計調查,當地的普通工人平均年收入能夠達到七十五楚元,而技術性工人的收入更高,比如鋼鐵廠、造船行業裡的技術性工人,他們的年收入能夠達到上百楚元甚至是兩百楚元。

當地民眾,嗯,主要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要大幅度領先於大楚帝國裡的其他州府。

這些都是得益於當地異常發達的工商業經濟體系。

而當地的優良工商業條件也是海軍以及工業部把海軍蒸汽機工廠也設立在當地的洪口工業區的重要原因。

設立在當地的話,招募各種高技術人才都比較容易,同時旁邊就是海軍的最為重要的供應商,即松江海軍造船廠,組裝出來蒸汽機後就可以直接就近運輸安裝,不用大老遠的進行運輸折騰。

同時因為松江府剛好位於三大蒸汽機廠商的中間節點,可以更方便的接受來自天津機械公司、廣州機械公司、當塗機械公司各自生產的零部件,降低運輸費用。

諸多條件,海軍部以及工業部就把海軍蒸汽機工廠這家組裝工廠設立在松江府。

當然了,工業部也好,海軍也好,都不可能從頭開始建立一家蒸汽機工廠,哪怕這家蒸汽機工廠只是一家組裝工廠,自身沒啥零部件的生產能力,然而這依舊不是那麼容易搞的,也需要大量的各種大型機械設備的、

別以為組裝蒸汽機就很簡單,實際上難度也非常大……尤其是海軍所需要的蒸汽機,那可都是大型的艦載蒸汽機,功率動不動几几千甚至上萬匹馬力的,這些大型蒸汽機光是組裝起來就不容易。

所以新掛牌成立的海軍蒸汽機工廠,實際上是以聯合蒸汽機工廠為前身。

這個聯合蒸汽機工廠,實際上就是承順二十一年所成立,由廣州機械公司以及各大造船廠共同投資所建立的工廠。

當時因為廣州造船廠憑藉著優先供應合同,直接壟斷了廣州機械公司的艦載高壓蒸汽機產能三年之久,而當時的天津機械公司以及當塗機械公司一時半會的也拿不出來高壓蒸汽機。

其他造船廠為了獲得高壓蒸汽機生產他們的輪船,同時廣州機械公司當時自身產能也不高,又也想要儘可能的佔領更多的市場,雙方一拍即合,當即成立了這家聯合蒸汽機工廠。

不過當年成立的時候,這家聯合雖然具備生產能力,但是技術來源都是廣州機械公司,這家聯合蒸汽機工廠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一家很單純的加工廠,自身不具備技術研發能力。

成立的頭幾年裡還算不錯,給各方投資者都賺了不少錢。

但是隨著天津機械公司、當塗機械公司陸續解決高壓蒸汽機的技術難題,並繞過了廣州機械公司的專利壁壘後,高壓蒸汽機市場一下子就轉變為三大蒸汽機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

同時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廣州機械公司自身的產能已經上來了,而且和廣州造船廠的優先合同也是已經結束了,如此情況下廣州機械公司自然不可能把蒸汽機的利潤還要分給那些造船廠們一份。

在內部各方投資者不和,外部競爭激烈,而且廣州機械公司還停止了技術支援的情況下,聯合蒸汽機工廠不能再生產更先進的高壓蒸汽機,因此也就沒落了下來。

而野心勃勃的李氏制鐵公司趁機低價收購了該工廠,試圖借雞生蛋,由此進軍高壓蒸汽機市場。

李氏制鐵公司之前就宣佈進軍高壓蒸汽機領域,組建了研發團隊進行研發,後續又收購了聯合蒸汽機工廠。

按照這麼來看,是研發團隊和生產基地都有了,但實際上然並卵……

真正進入這個市場後,李氏制鐵才發現高壓蒸汽機行業的技術壁壘實在是太高……李氏制鐵公司招募組織了足足五百多名研發人員進行技術攻關。

一開始他們信心很足,覺得自己有錢有錢,大把錢砸下去,五百多名頂級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怎麼也能夠把高壓蒸汽機給搞出來。

但是隨著研發計劃陸續展開,李氏制鐵公司的高官們看著一項又一項需要研發的技術,每個月不斷增加的海量研發經驗,頭皮都發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