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徹底控制印度半島沿海



            

            

            英格蘭人在城內的動作可不小,畢竟要在城內構築大量的防禦工事,沒有足夠的防禦工事,哪怕是打巷戰他們也打不過楚軍啊。

畢竟這年頭又不是後世,步兵手中可沒有太多可以精確射擊的步槍,想要打黑槍可不容易。

所謂的巷戰,其實也就是依靠城內的眾多建築所形成的複雜地形進行防禦作戰,進而避免城外楚軍大量火炮的威脅。

畢竟楚軍的火炮都部署在城外,而這年頭的大部分火炮彈道都比較平直。

當守城士兵直接躲在城牆後面的第二道方向進行防禦作戰時,那麼高大的城牆本身就會形成一道障礙,避免楚軍火炮發射的大量炮彈,直接落入城牆後方的第二道防線。

這是英軍方面的打算!

但是英軍方面顯然是對楚軍瞭解的還不夠多,更夠深入,並不是很清楚楚軍方面裝備有大量的輕型榴彈炮。

楚軍裡的所謂輕型榴彈炮,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滑膛臼炮,身管都很短的……楚軍裝備這玩意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臼炮的大麴線彈道,用來發射爆炸榴彈攻擊躲在防禦工事裡面以及後方的敵人。

因為這玩意打出去後,有可能直接落到敵人頭頂上爆炸,或者乾脆是凌空爆炸。

普通的防禦實心炮彈的防禦工事,其實對楚軍的這些曲射榴彈效果不大,想要更好的防禦楚軍的爆炸榴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修築一些比較窄小的戰壕,或者乾脆是構築有頂蓋的防榴彈工事。

當年明軍以及東擄人就是這麼幹的……他們被楚軍打的太狠,而且雙方交戰時間比較漫長,因此逐步發展出來了比較完善的防榴彈工事體系。

但是很顯然,國外的那些土著,包括這些歐洲殖民者們的防禦理念,還是停在了防禦實心炮彈上頭,採用的是稜堡防禦工事為主。

荷蘭人也好,英格蘭人也罷,他們的稜堡類防禦工事面向其他土著的時候特別好用,面對歐洲同行也很好用,但是面對擁有大量榴炮的楚軍而言,這些什麼稜堡防禦工事就沒啥用了。

歷史上橫行幾百年的稜堡防禦體系最終為什麼被放棄了?

就是因為榴彈開始大規模流行的緣故,而傳統稜堡在爆炸榴彈面前的防禦效果……還不如隨便挖一條水溝強(戰壕)。

當然,稜堡也在逐步發展,最終進化為和地形相互結合起來的堡壘防禦工事體系,但是這已經算不上是稜堡了。

英格蘭人如今在孟買城堡這種過時的防禦體系,就被楚軍打的苦不堪言,最終被迫放棄城頭防守,轉為打巷戰。

準確的說是在城牆後方構築第二道防線,和後世意義上的巷戰也不是一回事。

於是乎,當第七十二師的步兵們開始小心翼翼的往前試探性進攻的時候,就發現英軍放棄了外圍乃至城頭的防守。

就當楚軍以為城內的英軍和錫蘭科倫坡城裡的何軍一樣被打垮了後,緊接著卻是發現己方第一批試探著越過城頭繼續進攻的兵力,遭到了來自城內的火力打擊。

因為情況不明,在遭到了少量傷亡後楚軍開始撤回城頭。

當白振陸軍少將得知進城部隊在距離城牆不遠處的城區遭到了反擊後,當即呵呵一笑:“這些英格蘭蠻夷,還想著人家打巷戰……”

然後朝著身後的一票軍官們道:“諸君,如今城內蠻夷意圖通過打巷戰進行頑抗,你們說該怎麼辦?”

當即就有一個少校參謀道:“簡單,效彷以往諸多戰例,直接把中小型火炮拉進城,抵近開火!”

“同時城外重炮部隊繼續對城區進行覆蓋式榴彈炮擊,再輔以大規模縱火。”

“把城內的建築炸成瓦礫,燒成灰盡後,直接打掃戰場就行了。”

白振少將聽罷微微點頭,屬下的回答中規中矩,甚至都不用專門去想辦法,直接照搬以往的諸多戰例就行了。

面對大楚帝國的強勢炮兵火力,尤其是大規模的榴彈炮擊,英格蘭人並不是第一家想要通過放棄城牆,退守城區打巷戰的辦法的軍隊。

在英格蘭人之前,明軍,東擄乃至不少土著軍隊都這麼幹過。

統一戰爭時期滅東擄的錦州戰役,因為東擄人最後階段試圖退守城區和楚軍打巷戰,楚軍直接玩覆蓋式炮擊以及縱火,直接把錦州城打成了廢墟。

大楚帝國之前在南洋進行大擴張的時候,柔佛王國最後的頑抗裡,也試圖退守城區進行頑抗……結果楚軍又把城池打成了廢墟。

至於派兵入城和敵人一條街道,一棟房屋進行爭奪?

傻子才幹這種事。

因此發現英軍退守城區試圖打巷戰後,楚軍一方面是放開了北城門一帶,採取圍三厥一的方式,以降低城內守軍的頑抗決心,試圖動搖他們的軍心士氣,進而讓他們退出城區。

圍三厥一的戰術目的,就是要給敵人留一條後路,繼而動搖他們的守城決心,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

除了採取圍三厥一外,楚軍則是在派兵駐防城牆、城門要地後,開始把大量中小火炮拉近城內。

其中主力會是那些65毫米野戰炮以及115毫米輕型榴彈炮這兩種步兵支援火炮,此外還有部分115毫米野戰炮甚至150毫米輕型榴彈炮也被拉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