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六百九十九章 真帝國直接動手不逼逼



            

            

            自從十多年前大楚帝國開啟南洋戰略,大規模向南洋地區展開殖民擴張活動以來,就已經和荷蘭人處於嚴重的激烈競爭當中。

只不過這種競爭中又帶有合作,畢竟荷蘭人需要大楚帝國的大量貨物,不管是傳統的絲綢瓷器還是新型的各類工業製品,荷蘭人都需要。

他們需要從大楚帝國手裡進口大量的貨物,然後販運到南洋各地以及印度、西亞、北非乃至歐洲地區。

同時荷蘭人又需要大楚帝國這個幾乎能吞噬所有出擊農產品、礦產品、海外特產的超級大市場。

這種一來一回的貿易,其利潤是極其豐厚的。

比如目前荷蘭人最為典型的貿易路線就是,從印度購入優質棉花、象牙、從香料群島購入香料、木料以及其他特產,然後運往大楚帝國銷售,回程的時候購入大楚帝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及機制棉布、民用鐵製品、武器裝備等各類工業製品運輸到南洋各島、印度等地進行銷售。

最後,他們還會把一些歐洲急需,單價又比較高的商品,比如絲綢、瓷器、鐵製品以及武器產品繞道非洲,運回歐洲銷售,以獲得超高暴利。

運回歐洲地區銷售的利潤可是極為暴利,部分稀缺商品從大楚帝國運輸到歐洲去,其價格能漲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其利潤之豐厚,也是促使荷蘭人,葡萄牙人乃至後續的英格蘭人,丹麥人,瑞典人,西班牙人等所有歐洲國家,都極為重視東方貿易的緣故。

荷蘭人對大楚帝國的商品有需求,對大楚帝國的市場同樣有需求,這也是當年荷蘭人為什麼甘願放棄大員島,並在後續馬六甲一系列戰爭當中,持續對大楚帝國做出讓步,不敢有武力反抗的根本理由。

因為一旦雙方爆發真正的戰爭,那麼荷蘭人苦心經營的東方貿易也就徹底完蛋了……

在利益面前,很多事情荷蘭人都是能忍則忍的。

而大楚帝國呢,早期的時候自身的遠洋航行能力其實比較有限,在南洋地區還算好,但是到了印度洋區域的時候就開始抓瞎了,歐洲地區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早期大楚帝國也是需要荷蘭人,葡萄牙人,英格蘭人的這些殖民貿易公司來代替大楚帝國打開這些市場。

因此早期的時候,大楚帝國對待這些歐洲貿易公司,整體上還是以採取友好合作為主要的態度。

競爭歸競爭,但是彼此間的貿易卻是從來沒有斷過的。

哪怕是當初因為濠鏡問題、馬六甲問題和大楚帝國鬧的比較僵的葡萄牙人,實際上大楚帝國也沒有和他們斷絕過貿易往來。

在葡萄牙人退出馬六甲之後,大楚帝國方面還主動邀請他們來大楚帝國繼續貿易呢。

在早期的時候,大楚帝國和這些歐洲殖民公司之間的關係,是競爭中存在著合作的,並不是單純的敵對或友好關係。

哪怕是現在其實也差不多。

唯一的不同的就是,他們對大楚帝國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但是大楚帝國對他們依賴卻是越來越小。

這裡頭的重點在於大楚帝國陸續掌控了南洋眾多國家,強勢開闢了市場,後續又殺入了孟加拉以及印度、西亞地區,持續獲得了若干的殖民地以及數量眾多的貿易據點,大楚帝國的商船依託這些殖民地以及貿易據點,開始運輸大量的商品進入孟加拉以及印度半島地區。

這意味著,大楚帝國在南洋以及印度地區裡,已經不再需要這些歐洲殖民者來當二道販子了。

大楚帝國完全可以自行運輸商品到這些地方銷售,並從這些地方採購回大量的農產品或礦產品、地方特產、金銀等貴金屬。

這個時候開始,這些歐洲國家的東印度公司對於大楚帝國而言,競爭已經遠遠大於合作了。

換句話說,他們對大楚帝國而言沒啥用了,可以隨時拋棄之了。

至少在南洋以及印度市場上顯得如此,這也是大楚帝國最近這些年在印度地區的殖民活動力度逐步加大,為此不惜整合了各大武裝貿易公司,成立了西洋貿易公司。

而西洋貿易公司成立以後,大楚帝國在印度地區的殖民活動大幅度增加,力度也在不斷的增強,不僅僅在印度東海岸地區先後搶佔了多片大面積的殖民地以及開闢了數十個貿易據點港口。

還在勢力滲透到了印度西海岸以及和印度半島隔海相望的錫蘭島上。

如此一來,大楚帝國就更希望把歐洲的殖民者徹底的驅逐出印度半島,以便獨佔這片廣闊的市場了。

要知道印度半島可是有著一億多人口的,而且資源豐富,雖然其中的底層賤民們購買力低下,但是其中上層的購買力並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