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 作品

388 美中不足

可好不容易有一次成規模的實戰範例,總不能什麼缺點都沒找到。既然在槍械上找不出來,那就在士兵們的隨身裝備上找。

陸戰衛的士兵除了使用的武器與大明軍隊不同,還多了一些零碎裝備。比如說每個人都有個雙肩背的皮包,真皮的,不是故意奢侈,在帆布被研發出來之前只能用豬皮代替。

揹包裡裝著最多三天的口糧,目前只有餅乾和米花糖可選,還有瓷瓶封裝的罐頭,種類依舊不多,全是水果。另外就是急救包、襪子、綁帶兼綁腿、一小瓶燃料油和部分彈藥。

揹包上面卷著鋪蓋、插著行軍鍬、掛著水壺和一雙牛皮靴。目前防水布也沒研發出來呢,更沒有羽絨睡袋,帳篷倒是有了,五個人一頂。

“呃……非要說美中不足嘛……可能就是盔甲略微有些礙事。平日裡行軍之時常與火槍碰撞,若是上千人一起行動響聲有點大。不過臣已經想出了應對之策,只需用布條把火槍包裹起來,聲響也就小多了。”

看著皇帝一臉的求知慾,李如樟知道不提幾條意見是過不去關了。其實這套問話在陸戰衛剛剛返回大沽營地時,徐光啟和王徵就仔細問過一遍了。

那兩位更甚,除了軍官還問士兵,有啥問題當場示範,不搞明白不讓睡覺,臨走還搶了幾十頭羊和兩匹馬,愣說是辛苦費。

“徐光啟已經奏報過了,也有了解決辦法。機械廠正在試製新式甲冑,時間應該不會太久。”圓筒一般的半身甲防護能力沒問題,製造起來也很方便,重量適中,就是在人體工程學方面比較潦草。

徐光啟和王徵經過試驗,建議以傳統布甲為基礎改進成魚鱗甲。雖然製造成本和工時要提高一些,穿著舒適度卻可以提升不少,防禦力基本持平。

所謂布甲,並不是用布做的盔甲,而是一種複合甲。它的內襯是若干層棉布和麻布,外面縫上密密麻麻的魚鱗狀鐵片或鋼片。整體分成幾大塊,比如肩膀和上臂、胸腹後背、小臂、腰臀等等,想長想短馬上步下可以隨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