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939章夜會技術宅

做完上面這些才開始裝填火藥,用通條壓實,填入彈丸,再次壓實。

到這裡,才開始點燃火繩,將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上。

好吧,其實完成這些,才做完了擊發前的準備。

可是火繩槍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裝填彈藥的麻煩,徐鶴之前用竹筒製作的固定裝填藥量已經對其改進了一部分,加快了擊發時間。

可是火繩槍最大的問題在於,擊發後,爆炸產生的氣體會將火繩衝飛,開完一槍後,你要重新點燃火繩,再夾在火繩夾上,巨麻煩!

要知道戰場上瞬息萬變,加快擊發時間也就意味著可以增加擊發效率,效率一提高,火力持續性和火力密度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為什麼馬克沁出現後,一戰會出現塹壕戰?

沒辦法,這玩意兒射速太快,再多人衝鋒都能給你幹倒,大家不能真用無窮無盡的人命去填,只好挖溝等待戰機了。

同樣的道理,徐鶴想要讓火器在戰場上發揮代差作用,那就必須改進出擊發效率更高的槍械。

燧發槍真正的優勢,就是在擊發效率上,火繩槍沒扣發兩次扳機,才可能擊發成功一次。

但燧發槍十次擊發,有九次能夠擊發成功。

就這一個不起眼的環節效率得到提升,便是整個槍支歷史的一步大大的跨越。

還有,之前說過,火繩槍啞火後,還要重新點燃火繩,夾在火繩夾上,而燧發槍只要將擊錘扳回,就可以再次擊發,是不是很省事?

所以徐鶴估計,如果真的能造出燧發槍,那現在佛朗機銃能開兩槍,燧發槍至少能開五槍。

三槍啊!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那不是大殺器又是什麼?

當然,他一個文科生,研究點詩詞歌賦還行,搞這種技術工種實在是為難他了。

好在燧發槍的原理並不複雜。

徐鶴道:“趙大人,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槍膛後方安置擊錘,傳火孔邊設計一個擊砧,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打磨後的燧石,射擊時,只需要扣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燧石重重擊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這樣就可以引燃火藥擊發。”

趙錦原本聽得津津有味,突然他打斷徐鶴道:“徐學士,這彈簧是什麼?”

徐鶴聞言頓時傻了。

彈簧這種東西,其實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就能製作,後世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金屬絲繞成的螺旋彈簧。

但這玩意要使用在槍械上,就涉及到鋼材加工的問題了。

自己剛剛一時口嗨,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件事。

徐鶴思索了一會兒後解釋道:“你可以將彈簧這種東西理解成弓弩,弓弦在射出箭矢後回彈……”

徐鶴見他還是不懂自己的意思,於是便要來紙筆在紙上畫出了螺旋彈簧的樣子。

趙錦見狀果然大為稀奇道:“也就是要讓這個彈……彈簧要有彈性!”

聽君一席話,勝似一席話!

但技術人員就是不一樣,他很快就猶豫道:“想要製造出這種東西,材質要麼是銅,要麼是鋼。但鋼要使其有韌性就要在鍊鋼時加點東西進去,銅亦然,比如白銅!在煉製白銅時就要加入一種白色的粉末,這樣煉製出來的銅就是銀白色。這樣的銅硬度更高,彈性更好!”

徐鶴:“……”

所謂白銅不就是鎳與銅的合金嗎?

這……

現在徐鶴已經徹底相信,只要把這個課題交給趙錦,這傢伙絕對能搗鼓出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而且,徐鶴與趙錦不知道彈簧這東西,但徐鶴敢保證,這個時代肯定已經有了“彈簧”。

因為就在另一個時空中,明人畢懋康久製作出了一種名叫自生火銃的玩意兒,這東西其實就是傳說中的燧發槍。

據後世的《軍器圖說》中對自生火銃的描述就能證明:“銃遇風雨不便,凡銃必先開火門,乃可對敵舉放。往往有被風雨飄溼而不能一發者,有未及照星而誤發者,須將龍頭改造消息,令火石觸機自擊而發藥的石火自燃,風雨不及飄溼,緩急可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