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539章座師和門生

眾人二話不說,把自己房間自發分配好了。

當然,大家也不是白吃白拿。

歐陽俊上街就找了牙行,買了兩個婆子和兩個丫鬟回來。

捎帶手,還把其中一個婆子全家給拐來了。

如此一來,徐鶴府上的門子,灑掃,廚娘,丫鬟頓時齊整了。

忙碌了兩三天,新買的這處宅子總算是有了點家的感覺。

果然,沒兩天,謝良才也搬了過來,大家都是來京城備考的舉人,蹉跎了這麼些日子,也到了該收收心的時候了。

大魏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會試是三級科舉考試中的第二寄,是考選進士的第一階段,也是具有決定性的階段。

因太祖張士誠規定了“非科舉者毋得與官”的科舉選官制度,讀書人都視科舉入仕為正途,因而造成了十分激烈的競爭。

而會試是通向最高科名……進士的最為關鍵的一部,通過了會試,就意味著可以釋褐為官,所以,會試可比後世的高考競爭更加激烈。

凡是科舉中之貢生、舉人、進士,皆謂之出身,而至進士打止,類似後世的博士學位。

官職有升轉,只有憑考試得來的出身,則相隨終身,不會移易。

進士一詞,源遠流長。

《禮記·王制》中記載:“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不過那個時候的進士是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

到了隋唐開科舉,開始有了進士科。

唐制,應舉者謂之舉進士,試畢放榜合格者曰成進士,凡試於禮部,皆謂之進士。

唐代從高宗、武后,以至於後來的唐玄宗時期,對進士尤為推崇。

到了大曆年間,規定非以詞賦登科者,不得進用。

詞賦即進士科。

到了宋代也是如此,唐代每年都開進士科,宋代到了至和二年定為隔年一試,到了宋英宗時,才規定三年一試,自此元、魏皆襲次制。

進士又稱甲科,這是文人特別是官場的專用語。

比如現在有人問徐鶴,你是乙科出身還是甲科出身,那徐鶴只能說自己是乙科出身,因為乙科是舉人,而甲科才是進士。

所以從中又延伸出甲榜和乙榜,因為進士幾乎都是從舉人走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