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461章 一則左傳小故事

 一個家族,是非常講究嫡庶尊卑的,如今的嫡子沈瑄,其實就是當年的魯定公,而沈玞也可類比邾隱公。

 明明你是個庶出的弟弟,卻屢屢讓嫡兄難堪,甚至在外人面前,也不給嫡兄的面子。

 這說明什麼?

 【最應遵守法度的君主卻不守法度,要麼他們是被脅迫,屬於無奈之舉;要麼他們自己心中,早已毫無法度】這句話,不正是沈家目前最大的隱憂嗎?

 有人肯定覺得子貢或者周弼這些話都是迂腐之言。

 但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現在很多人將這句話誤解為孔子這老頭兒太迂腐,不想著好好做事,卻在乎虛名。

 其實孔子說的是——

 無論做什麼事情,你要先過了心裡的那個“坎”,如果心裡疙疙瘩瘩,那說話做事都會不順。

 這句話換成《華嚴經》裡的表達,就是——

 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只有心中的那個“理”沒有障礙,你做事的時候才會沒有障礙。

 反過來說,如果你在生活中遭遇了諸多不順,那就要回頭去看,把心裡的結打開。

 周弼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所以才對徐鶴暗示,可以從中耍點手段,不需自己出手,沈家兄弟鬩牆,自取其亂!

 可徐鶴在猶豫什麼呢?

 其實他對沈家沒有好感,但他對沈瑄本人卻沒有什麼惡感。

 這就是一個很矛盾的地方。

 當他把心中想法對周弼說了出來後,周弼搖了搖頭道:“公子,你若是這麼想,除非你不去找沈家的麻煩,不然這就是取禍之道!”

 徐鶴聞言心中凜然,是啊,自己還是用一個後世人的思維來考慮問題,覺得一件事,就算這家裡人幹得再不道德,但那也是其他人的事,與沈瑄何關?

 但大家族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放過了沈瑄,將來必有隱患。

 “再說了……”周弼道,“難道公子就以為那沈瑄不知道倭寇之事嗎?”

 徐鶴默然。

 “明明作為魯國的封君,邾隱公卻昂頭獻玉,這是驕傲;明明是國家的主人,魯定公低眉順眼,這是衰頹!”

 “我若是記得不錯,邾隱公太過驕傲,脾氣暴虐,他曾被吳王夫差趕下君位,投奔魯國;後來在越王勾踐扶持下復位,但因為他傲慢無禮,又被越國廢黜,最終死在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