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13章 義務教育



            【另外還需注意的是,隨著宋朝學校的逐漸普及,南方的開發也隨之日益完善。

關於這一點,如今的歷史課本總結的清清楚楚,古代的經濟中心南移從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衣冠南渡這個典故很多人知曉,這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

四百多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中原士庶為了躲避戰亂皆選擇南徙避亂,是為第二次人口南遷。

如果說前兩次人口大規模南遷只是讓南方開發日趨完善的話,那北宋滅亡,完顏構南渡偏安杭州之後,南北雙方的力量對比就已經徹底顛倒過來。

這裡以數據為例,根據宋史記錄,宋神宗時期,京東京西兩路墾田約四千五百萬畝,即如今的陝西河南山東等地,也是北宋常規意義上的北方。

而南方呢?同時期兩浙路墾田三千六百萬畝,江東東路和江東西路墾田八千七百萬畝,福建路墾田一千一百餘萬畝。

四千五百萬對一億三千四百萬,對比非常直觀。

另外在人口對比上,南宋中期時,北宋的京東京西路地區人口只有宋徽宗年間的2.3%。

同時期南方人口則基本都是上浮,如兩浙路人口上浮7%,江南兩路上浮47%,福建路上浮58%。

而北方在人口凋零和經濟崩潰兩重debuff下,教育不出所料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比如河南路在北宋時受困於財政官學僅15所,到了南宋時期僅10所左右,而且皆為金人所辦,水平不敢恭維。

相較而言,南方地區的教學質量則是穩步提升,北宋期間兩浙有官學48所,江東兩路47所,到了南宋時期分別提升至74所和76所。

而這僅僅只是官學,南宋時期私學蔚然成風,受推崇的學問大家所辦的學院甚至比官學還要有名。

比如,程門立雪這個求學典故咱們都知道,典故當中求學的楊時後來成了二程洛學的佼佼者。

高滔滔垂簾聽政時期舊黨得勢,但隨後很快就在內部生間隙。

以蘇軾蘇轍為首的蜀學崇聖人之道,主張性情統一論;以二程為首的洛學主張性善情惡論。

最終雙方互爭顯學,爆發了“洛蜀之爭”,最終洛學失勢,程頤被連貶黜。

宋徽宗時期程頤又因為公開抨擊蔡京,為徽宗不喜,洛學在當時差點有沒落之勢。

程門立雪當中的主角楊時學有所成後決心維護振興洛學,但因蔡京打壓洛學的關係,楊時不得已遠走南方。

最終在宋徽宗的政和年間,楊時於繁華的兩浙路創辦了東林書院,這便是當時江浙附近鼎鼎有名的私學之一。

約五百年後,明朝的幾個學者因言被罷後選擇回家搞教育,這群江浙文人最終選擇在東林書院舊址上將這個學府復原作為講學之所。

幾個學者共同在學院內發起東林大會,制定《東林會約》,時人稱他們為東林八君子,這便是帶明後期“東林黨”的前身。

嗯,這個扯遠了。

總之,北宋末期屬於南北雙方力量對調的關鍵時期,變法初期的有識之士或許也模糊認識到了這一點。

比如宋英宗時期為了扶持官學,向外派遣教授63人,其中北方地區佔額39,南方地區分額24。

但後來新舊兩黨鬥爭愈發酷烈,真正做事的人已無立錐之地,宋徽宗時期基本就是一個放任自流的態度,諸般政事皆隨宋亡而熄。

宣和七年十月金兵起軍攻宋。

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圍汴梁,靖康二年二月,汴梁城破,徽宗欽宗被俘,趙構南渡。

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完顏構決意南逃時,明朝的南北榜案就已經註定了。】

〖龐統:十月遼東起兵,僅耗三月襲至汴梁,未嘗聞有如此易進之京都也。

李世民:好一個在德不在險。

張飛:這昏君倒有骨氣,竟不學那唐帝先逃。

張飛:二鳳陛下,俺沒有非議你的意思。

李世民:……吾曉翼德將軍懷赤子之心。〗

趙匡胤覺得自己已經逐漸摸清楚了後輩的惡趣味,就如這次。

前面一個個數字讓他看的頗為費力,看著那以億萬畝計的農田甚至略有一些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