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295章 爐渣的另一種用法

畢竟看樣子就知道多半還有其他的問題,才導致了明朝這看似因噎廢食的舉動。

至於具體為何,恐怕就要以後才能知曉了。

【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中國自西周起,城市規劃體系就已經相當成熟。

作為反面例子的恰恰就是羅馬,古羅馬城是典型的自然聚集型城市,缺乏規劃。

先天環境無法滿足後期需要,等到人口爆炸時古羅馬工匠發現地形多山,且地質多為岩石,以當時的技術無法大規模挖掘涵洞,於是修高架引水屬於迫不得已的選擇。

而同時期的秦漢時期,老祖宗們已經不滿足於規劃單一的城市,開始嘗試構建城市群規劃體系。

還是以漢長安為例,天下太平後迅速暴增的人口讓長安不堪重負,在官方的規劃下,一些能夠集中的職能迅速被轉移到周邊小城中去。

巔峰時期長安的都市圈的小城高達57座,這些小城各司其職,將整個長安都市圈拱衛的井井有條。

比如鄭縣、夏陽等城,專設鐵官,集中冶鐵,屬於如今工業區的雛形。

比如櫟陽、徽縣等城,臨河而立,司掌漕運,設巨糧倉轉運長安諸城。

蓮勺縣設鹽官,供給關中京師所需之鹽;船司空則是京師掌管造船的部門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純粹功能性的衛星城。

而這樣超前完善的規劃自然也是對城市引水有所規劃的,比較知名的如靈渠、鄭國渠等,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滿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農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過於龍首渠,長達七十公里,位於地下三十米處。

此渠建於漢武帝年間,前後耗費近十年動萬人,最終引洛水入長安,建成了這座中國史上第一條地下引水渠。

如果將龍首渠與古羅馬高架引水渠對比的話,孰難孰易是一眼看得出來的。

畢竟古羅馬的高架引水渠大部分長度僅十幾公里,即使算上涵洞,一條完整引水渠的長度也很難超過一百公里。

而全程都在地下的龍首渠就有足足七十公里,而眾所周知的是,地下開渠牽涉到海拔高低差的確定、引渠路徑規劃、水源選擇、地質環境勘定、水流分佈計算等等,雙方需要的技術儲備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龍首渠的這種修建技術如今被稱作井渠,在漢朝征服西域後,這項技術迅速擴散到中亞,收穫了廣泛好評並沿用至今,在民間得名坎兒井,其內容在歷史課本上也有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