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185章 弩機與物理學



            李世民臉色愈發的臭了。

這唐朝雖有武功之名,但西面吐蕃,北面有突厥,皆如同附骨之疽一般。

吐蕃尚且還能開脫一下,畢竟那氣候變化誰都料想不到,而且其國君愈事韜晦,其國相有豺狐之心。

可這東突厥就是被他切切實實玩兒砸的。

被突厥人行刺迫得進退失據,放歸舊地反成百年之患。

由此李靖也輕鬆梳理出來了北面之後的情況:

“滅突厥,薛延陀乃興,滅薛延陀,又致突厥賊獠坐大,北部邊患未曾絕也。”

並且李靖還感慨了一下:

“裴行儉,何其難也……”

此前還不懂光幕那時為何特意提一下保障了後勤。

如今看來,這三十萬大軍敢情絕大多數都是用兩條腿去追擊突厥人的。

以步軍擊騎軍,突厥自然會發揮騎軍的機動優勢,繞後突襲輜重隊。

士卒素質參差不齊,馬匹不夠,輜重短缺,糧道還時時刻刻受到威脅,最終依然還能大勝。

如此看來這裴行儉的軍略之才,也堪稱是驚才絕豔了。

通曉軍陣之人都能第一時間想到,於是笑容爬上蘇定方的嘴角,李世勣則是真有點拿捏不準了:

莫非我真是最菜的一個?

放下心中對於突厥人的執念,李世民正兒八經讚歎了一下:

“這唐烽燧,頗有新意也!”

對李世民來說,則是屬於大唐的創新,很重要!

看著光幕上那個烽燧的文字和構造範例,李靖也很是讚許:

“發煙火處可稱絕地也,備有乾糧清水,如此士卒輪值時即便被突襲,斬斷繩梯亦能堅守。”

“一千八百座烽燧,一燧五人,如此也不足萬人,再以萬騎鎮守,聞煙而動以索敵。”

“這張仁願,亦是心思機敏之人。”

至此杜如晦也已看出來了一點門道:

起三十萬大軍於事無補,只是讓突厥降而復叛,年年劫掠。

但千餘座烽燧卻能將突厥牢牢鎖死在漠北,不能進漠南一步。

從開唐到貞觀年間,猛將輩出,奇功迭立。

但這些熠熠生輝的將星,無不是有著張萬歲的默默出力。

對甘露殿眾人來說,唐烽燧只是足以自傲。

畢竟唐朝如今摩拳擦掌,是打人的那個,而非是被打的。

但從烽燧改進的通訊塔就讓眾人再次吃了一驚。

“這是由烽燧改來?”

房玄齡不由自主問了一句,隨即就確定:

“確是由烽燧改來,每隔數里建造,彼此傳遞訊號。”

“這木搖臂傳訊,以密碼本解之,如同戰場旗幟密語一般,與烽燧結合,竟有此用。”

“只是……”房玄齡看著光幕上範例的那些彎彎繞繞的番邦文字也感覺有點撓頭:

“若是華夏文字該要如何傳達呢?”

李世民已經站起身,不由自主想象著,若是從長安到西域能有此物,該是如何壯景?

杜如晦則似乎看到了一條清楚的脈絡,從漢烽燧到唐烽燧,再到這後世通訊塔,以技法和學識不斷改進,並讓其效用越來越好,這是不是就是後世所說的“科學”的一種?

而這種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改進脈絡,讓杜如晦想起來了《周易》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