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五百六十四章 見賢思齊

 禁軍們還沒有展開他們的完全體,連十分之一的本事都還沒有發揮出來。

 想要看到禁軍們的全部實力,那還得去金明池。

 每年四月,金明池的龍舟比賽。

 那才是真正的盛會!

 看過的人,沒有不叫好的。

 每次金明池大賽,都會吸引整個開封府的百姓前去圍觀。

 甚至還有不遠千里來汴京,只為看一看金明池的表演的人。

 金明池的龍舟表演,觀眾人數低於三十萬,都算是失敗的!

 在封建社會,一個可以吸引三十萬以上的觀眾的表演。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宋禁軍們的雜技和魔術,有多麼的厲害了。

 趙煦回憶著上上輩子,那幾次親臨金明池,與民同樂的景象。

 就抿了抿嘴唇,臉上多少有點羞赫。

 大宋的在京禁軍們,除了打仗不行,其他的都行!

 吃喝嫖賭玩樂,樣樣在行。

 還特別有藝術審美,他們修的院子,建的工程,美觀簡約,質量過硬。

 他們表演的雜技和魔術更是精彩紛呈。

 滿清的八旗子弟和他們一比,都要黯然失色,自愧不如,欽佩不已。

 好在,趙煦早就認清現實了。

 對在京禁軍們的戰力,也不抱有任何希望和期待了。

 所以,在略微尷尬後,趙煦就恢復了正常,然後扭頭看向身後。

 “文太師、張節度、馮節度、郭節度、孫學士、,可上前來,與朕同閱凱旋大軍。”

 文彥博、張方平、馮京、郭逵、孫固五人,作為元老大臣,自是受邀登上了宣德門。

 而且,被特旨允許,在御前相伴。

 五人一聽,當即拜道:“臣等不敢。”

 “無妨!”趙煦微笑著:“今日大軍凱旋,又逢太母聖節,朕與民同樂,自也當與元老同慶!”

 “此祖宗厚遇士大夫元老之制也!”

 五位元老這才再拜:“臣等謝陛下隆恩。”

 然後美滋滋的持著朝笏,到了趙煦身旁,雖然有御龍直的阻隔未能進入趙煦身邊三步之內,但他們還是深感榮幸。

 特別是馮京和郭逵,一張老臉,都已經漲紅。

 趙煦又對城樓兩側持芴躬立的宰執們道:“諸位愛卿,也且上前來,與朕同慶。”

 “諾!”宰執們當然不會拒絕這種好事。

 ……

 此時,城樓下鈞容直的騎士們,已經吹奏著各種樂器,走向了御街對面,而御龍第一將的凱旋大軍,則已經出現在了御街盡頭。

 穿著山文甲,戴著鳳翅盔的狄詠,率著一個指揮的騎兵,緩步而行。

 這些騎兵手中,都持著一件件器物。

 有甲冑、頭盔、旌旗、官印。

 還有人提著一個個木匣,匣子裡裝著的是,被斬首的賊寇大將。

 交趾太尉李常傑、廣源州刺史楊景通、北件城太守李文馭等等……

 鈞容直的騎士們,在到了他們面前後,立刻用極為漂亮且瀟灑的策馬轉身,在瞬間就完成了轉身、並行。

 而且,沒有絲毫慌亂,更沒有半點瑕疵,整個過程賞心悅目,更沒有影響到鼓吹的節奏。

 趙煦看著,眼前一亮,微微頷首。

 “鈞容直不錯!”他輕聲讚道。

 至少,將來的戰場還是有他們的位置的。

 排隊槍斃的時候,可離不開一支伴隨大軍前進的優秀軍樂隊!

 所以,有沒有可能,大宋在京禁軍們,只是因為超越了時代,才讓他們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城樓下的御街上,凱旋的大軍,魚貫而入。

 他們很快就自動分成了五個方隊,然而依次在鈞容直的鼓吹聲中向前。

 狄詠率領的騎兵,當先一步,來到了城樓下。

 作為三衙殿帥,燕達身著山文甲,戴著鳳翅盔,領著殿前司的禁軍將佐們向前一步,然後集體面朝宣德門的城樓,那御駕所在之地,俯首而拜。

 狄詠也在這個時候,率領著所有騎兵,集體下馬,也都面朝宣德門方向,微微躬身。

 “四方館使、渭州防禦使、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兼御龍第一將指揮使臣詠,奉詔討賊,今幸不辱命,伐賊得勝歸朝,乞歸兵符於陛下,乞獻俘於御前!”

 說著,狄詠就雙手將他的兵符、將印,呈在手上。

 燕達抬起頭看向宣德門的城樓,然後說道:“武康軍節度使、殿前司都指揮使臣達,恭奏陛下:今有四方館使……臣詠前奉詔討賊,得勝歸來,乞歸兵符,乞獻俘御前……臣不勝惶恐,恭乞陛下德音指揮。”

 於是,早就佈置好的禮部官員們,相互接力將燕達的請求,向上傳遞。

 很快的,城樓上的李憲就已經跪下來,拜道:“陛下,今有武康軍節度使、殿前司都指揮使臣達奏:四方館使……臣詠,前奉詔討賊,今已得勝歸來,乞歸兵符,乞獻俘御前,達不敢擅專,乞陛下降德音指揮。”

 趙煦聽完,非常鄭重的頷首,大聲說道:“可!許其歸兵符,獻俘於宣德門下!”

 李憲當即再拜,轉身去傳令了。

 趙煦則看向了在自己右手邊矗立著的兩位西府執政,道:“知院!”

 李清臣立刻出列持芴拜道:“臣在!”

 “卿為本兵,當依法度,收兵符於樞府。”

 “臣恭遵旨意!”

 樞密院,掌的就是兵符、武臣的升遷除授以及選拔任用、調遣、換防、屯駐。

 自然,每次大軍出征歸來,交還兵符,都是樞密院收納。

 不過,這樣的事情,已經有數十年沒有發生了。

 這是因為,中央禁軍的腐朽、墮落。

 使得,大宋的野戰部隊,幾乎全部集中在沿邊各路。

 將兵法的改革,進一步加強了沿邊地方軍頭的權力。

 假如不出意外的話,百年後的那些將兵法下的‘將主’,就會自然演變成新的藩鎮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