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四百一十九章 靈活的紅線

 趙煦點點頭。

 在他掌握了探事司後,朝中有幾個大臣的公開行蹤,就一直是他對探事司的要求必須掌握的東西。

 曾布這個在他上上輩子,最後背刺了他和章惇,將趙佶扶上臺的二五仔自然是重點監測對象(真不是因為曾布在日記裡造他謠!)。

 當然了,趙煦也只是要求知道,這些人的公開行蹤,其他東西就沒什麼興趣知道了。

 但就算是這樣,趙煦也知道了不少人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石得一卻繼續說道:“那個安丞,前些時日曾去過永泰坊。”

 趙煦這才正色起來。

 周圍的人,看到這個樣子,也都識趣的退開了一些距離,免得聽到一些不該聽的東西。

 趙煦摩挲了一下雙手,然後問道:“汴京城有和永泰坊相關的謠言嗎?”

 石得一搖搖頭。

 趙煦明白了,於是吩咐道:“不必管。”

 雖然說,大宋祖制,禁止宰執大臣私下密切來往。

 可是從立國開始,宰執大臣們就一直在密切往來。

 好多人還是兒女親家,甚至是父子、翁婿接替為宰執呢。

 所以,這個所謂的祖制,其實都只是需要用的時候,才會被人想起來,當做罪名。

 不需要的時候,基本沒有人管。

 就像現在,因為趙煦比較注意這方面的事情,所以宰執們都會隔一層。

 幕僚、子侄、兄弟,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傳話筒。

 皇帝也不可能真的禁止他們之間有任何往來——這樣的話,也就不要做事了。

 當然了,紅線是肯定存在的。

 越過那條線,必然遭到鐵拳重擊!

 不過,每個皇帝的紅線都不相同。

 像仁廟,基本很少管這方面的事情,以至於嘉佑時代的老臣,甚至敢直接逼宮要求立儲!

 而趙煦的父皇,對這個事情比較敏感。

 除了王安石,誰都不能和其他宰執有太過密切的行為,更不要說共進退了——即使是王安石,熙寧時代的朝堂上,也安插了大量反對派掣肘。

 到了元豐時代的宰執大臣,就基本都是彼此的政敵。

 你像樞密院的韓縝和安燾,就是死對頭。

 東府的宰相王珪、蔡確,更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

 也就是李清臣和章惇可能關係還不錯,但他們兩個人的性子,完全湊不到一起。

 到趙煦這裡,自然也有紅線。

 只不過他的紅線比較靈活,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伱像章惇的話……

 基本百無禁忌。

 因為趙煦對章惇絕對信任!

 而曾布,就是另外一面了。

 用歸用,但絕對不信任!

 所以,要監視他的日常活動,要關注他的行蹤,防止這個二五仔背刺。

 但也不至於,曾布隨便做點出格的事情就有什麼應激反應。

 曾布這個人,除了人品不行外,能力還是不錯的。

 倒是安燾的兄弟,居然去過永泰坊?!

 趙煦想了想,和石得一說道:“石得一,去和童貫打個招呼,下個月就搬家吧。”

 “長久留在一個地方,有些顯眼。”

 他現在倒不怕,被人發現他私底下搞的這些小動作。

 但,那些孩子就未必能承受,外界探視和窺伺的眼光了。

 “此外,派人去敲打一下安燾的那個兄弟。”

 “告訴他,不信謠,不傳謠,才是大宋的好臣民。”

 “諾!”石得一躬身退下去。

 但他離開沒多久,就再次返回了,在他身後還跟著一個人,是郭忠孝。

 趙煦的眼睛,驚訝了一下。

 郭忠孝就已經來到了趙煦面前,躬身一拜,將手中的一封被火漆密封的奏疏舉在手中:“陛下,廣西走馬承受公事高遵惠奏報。”

 趙煦立刻說道:“快快呈上來。”

 高遵惠可是帶著他的任務去的廣西。

 他也一直在等著高遵惠的報告,可惜,一直沒有等到。

 這就讓趙煦有些著急了。

 他可是迫切的想要知道,甘蔗到底種下去沒有?

 若沒有及時種下,恐怕就得等到明年了。

 郭忠孝將高遵惠的奏疏,高高舉起。

 馮景立刻就走過去,將之接下來,然後送到趙煦手中。

 趙煦接過奏疏,先查看了一下火漆,沒有破壞的痕跡。

 這就說明,這封高遵惠的報告,在離開高遵惠手裡後,就沒有被人拆開過。

 趙煦點點頭,然後拆開奏疏,打開來,放在手中看了起來。

 高遵惠的奏疏,就說兩個事情。

 第一,他已經按照要求,抵達了順安州,並在歸化州知州儂智會、順安州知州儂盛德的幫助和協助下,開墾了一千多畝荒地,種下了從東南的明州、常州、蘇州等地找到的甘蔗苗,現在一切都好。

 同時他也給儂智會、儂盛德兄弟說了不少好話。

 說他們忠厚質樸,為人誠實云云。

 這第二件事情就有意思了。

 高遵惠上書說,上蒼有好生之德,聖人有仁恕之教。

 他擔心,王師南征,打進交趾後,可能會有人濫殺無辜,殺良冒功。

 這恐怕會損害王師名聲,有損陛下聖德云云。

 而高遵惠認為,這種事情,僅靠朝廷下詔約束將校,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因為‘士卒粗鄙,不識聖人之教’。

 於是,高遵惠說:‘臣乞陛下,以財帛贖其人民’。

 這就是要讓朝廷下令,將俘獲的老幼婦孺活口,也算作軍功。

 這樣,士兵們就不需要殺良冒功,也照樣能得到賞賜,也就沒有人會去隨意殺害交趾百姓了。

 趙煦幾乎全程笑著,將高遵惠的奏疏看完。

 他的內心無比欣慰。

 誰說我大宋外戚,都是貪弊好色之輩?

 看看人家?

 事實證明,外戚只要用的好了,還是可以利國利民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