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七章 向皇后的手段

  張茂則低頭答道:“啟奏聖人,並無宰臣上書,言及此事,以臣所知,兩府宰臣集議,是命尚書右丞臣清臣,寓尚書省以候陛下詔命!”

  “這樣啊……”向皇后嘆了口氣,忍不住的想起了先帝病重時的事情。

  當初,先帝疾重。

  宰相韓琦率領侍制以上大臣,直入禁中,夜宿宮闈,值守天子,其後定策立儲,擁立官家,宣佈大行皇帝遺詔,皆韓琦一手為之,中外皆稱為忠。

  這些事情,向皇后是親歷者。

  如今,相同的局勢,再度出現。

  朝堂之上,卻已經沒有能夠像韓琦一樣,一錘定音的重臣。

  有資格有威望有能力做這個事情的人,都在京師之外。

  想到這裡,向皇后忍不住嘆息幾聲。

  “張都知……”向皇后看著張茂則那張已經爬滿了皺紋,已經長出了一塊塊灰色斑痕的老臉,問道:“今日,二大王和四大王,可來探視過聖躬?”

  “奏知聖人:二大王剛剛侍奉太后娘娘,回了寶慈宮……”張茂則答道:“至於四大王?”他輕聲說著:“今日並未乞問大家聖躬……”

  向皇后點點頭,道:“四大王還是這樣謹守禮法啊……”

  張茂則深深俯首,根本不敢答話。

  向皇后也不再說話,只是拿著佛經,坐在自己丈夫的病榻前,靜靜的看著昏睡不醒的丈夫。

  良久,向皇后才站起身來,走到天子御榻之前,拿著自己從慶寧宮拿來的佛經,低聲說道:“官家……官家……”

  “六哥兒在慶寧宮中,也掛記著陛下您的聖體安康,特地從資善堂裡,取了筆墨紙硯,為陛下抄寫佛經祈福呢!”

  “還請官家,萬要振作,早日康復……”

  說著說著,向皇后就已經淚如雨下。

  在向皇后身後,張茂則、閻守懃等大小內臣、女官乃至於帷幕外侍立的醫官,都已經跪下來。

  但沒有人敢出聲。

  每一個人都只是低著頭,匍匐著。

  可向皇后的目的,卻已經達到了。

  大內皇城,從來都是個篩子。

  當初,仁廟在宮裡面和妃子玩一龍二鳳的遊戲,第二天就傳的沸沸揚揚,臺諫的烏鴉們,立刻有了事情做,逼著仁廟把兩個美人,送到了道觀。

  英廟時,兩宮不和的消息,更是整個東京城都知道。

  瓦子裡的說書人和街頭小報上寫的細節,甚至比大內的很多內臣知道的還要多。

  當今官家即位之初,穿著金甲去見慈聖的消息,還沒等到第二天天亮,當天晚上就已經被登在小報上,在各個夜市、瓦子裡傳開了。

  沒辦法,大內皇城就這麼一點大。

  而上上下下的內臣、女官,卻並不一定在皇城夜宿。

  特別是高品內臣和高品女官。

  他們都是有家有口的。

  不要說張茂則這樣的內臣之首了。

  就是梁從政這樣的中品內臣,據向皇后所知,也在宮外,娶了渾家,收養了繼子。

  在宮外,養著十幾個姬妾和上百傭人、清客的內臣,從來不是孤例。

  這些人一回家,宮裡面的消息,也就隨之散成了滿天花。

  歷代以來不是沒想過辦法,避免禁中消息外洩。

  但外朝大臣,特別是臺諫官們,堅決反對一切試圖阻礙宮中消息外傳的事情和政策。

  他們打著‘杜絕隔絕中外’的旗號,站在了政治正確的高地,盯著每一個企圖封鎖禁中消息的人。

  皇帝,他們或許奈何不得。

  但逼著皇帝,處置那些敢於做這些事情的內臣、大臣,臺諫們是拿手的。

  所以,向皇后確信,最遲到明天宮門落鎖的時候,這東京汴梁城裡的大小瓦子和街頭的小報,就該出現‘延安郡王為官家抄寫佛經’的消息了。

  ……

  注:孝章皇后,就是宋皇后,趙匡胤死後被趙光義整的很慘很慘!

  燕懿王就是趙德昭,趙光義驢車漂移後,一度曾被人擁立,然後自殺。

  注2:宋代內臣,一般轉官後,大多會娶妻,也會收養繼子,在繼子方面,法律制度允許收養一個可以入宮當內臣的繼子,嗯,對,宋代內臣是可以父子相傳的!不過,一般只能有一個,皇帝開恩才能有兩個!但正常繼子,不受限制。

  注3:小報,是宋代的一種報刊,從朝報也就是邸報發展而來,最初是報道那些‘朝報未報之事’,不過很快‘人情喜新而好奇’,變成了一種八卦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