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東南亞之王 作品

第一千零三十四人 鐵路橋


                 1930年三月,隨著內燃機車的柴油機開始工作,發電機開始運轉,在電力驅動下,每臺車的電動機開始運轉,列車緩緩加速。

  “這是內燃機車?為什麼不用蒸汽機車,它的燃料應該更容易獲取。”劉浩然安排好妻兒後,來到駕駛室。

  內燃機車也不是特別新奇的東西,馬辰海軍造船廠的內部小火車就是內燃機驅動。

  “煤炭是更容易獲取,但是就地開採的煤炭質量不能保證,同時煤車、水車也得佔用大量的地方,還重,還不耐用。”

  “內燃機車啟動快,燃油儲存也方便,像咱們這個車,加大了油庫後,自寧遠出發,可以直達美索不達米亞,中途不用加油。”

  “另外,中亞不是很太平,時不時就會有當地部落破壞鐵路,我們的列車採用電傳動,必要時能緊急制動,機械傳動的蒸汽機車做不到這一點。”

  “最重要的是這車他快,能保持時速八十公里行駛,晝夜不息的話,四天就能從迪化抵達美索不達米亞。”

  列車長恭恭敬敬的給劉浩然介紹道。

  內燃機車不是什麼稀罕物,柴油機出現不久就被應用到了列車上,只不過是輕型列車。

  二十年代開始,電傳動式內燃機車開始應用於支線運輸。

  電傳動式內燃機車可以其實看成自帶發電機的電動機車,她的柴油機主要是用來驅動發電機的。

  內燃機車的優點是啟動快,燃料利用效率高,不用攜帶專門的煤車和水車,減輕了重力。

  關於大陸橋運行什麼列車,帝國鐵路公司考慮了很久,最終選擇了更加激進的全內燃機車方案。

  主要是為了安全考慮。

  成熟的蒸汽機車結構可靠性高,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燃煤和淡水,每行駛一定距離,就需要加水加煤,所以沿途需要設置固定加煤點。

  如果是在內地,一點一點來,當然是最合適的選擇,也有足夠多的加煤點選擇。

  但是在大陸橋,這就不通用了。

  先不說加煤點的安全問題,光能夠提供更快的反應速度一點,內燃機車就完爆蒸汽機車。

  畢竟大陸橋重要的不是商業作用,而是軍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