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東南亞之王 作品

第六百三十六章 武裝衝突(七)

  “在這兒,此處被稱作高原南部的門戶,長期以來被英國騷擾,不勝其煩。”

  “此處處於河谷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森林、溼地遍佈,適合作為後勤基地,或者說,是最適合的後方基地。”

  楊濤見劉一鳴不說話,以為是劉一鳴不知道在哪兒,正在疑惑,主動解釋。

  “不是這個事,就在南華成立之前,英國才將國境推到這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推回去。”劉一鳴擺了擺頭。

  “您說的是1888年,英國人強佔的隆土山?”楊濤問道,畢竟這不是多麼久遠的事。

  劉一鳴輕輕點頭,又輕鬆搖頭。

  首發&:塔>-讀小說

  “巴爾幹戰爭,打到現在,巴爾幹聯軍可謂是彈盡糧絕,全靠沙皇俄國支撐。”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是由我們給他們輸血。”

  “這場戰爭已經失去了意義,該結束了。”

  “將所有武器儘快交付給奧斯曼人,再給沙俄放放血。”

  劉一鳴將碩大的地球儀轉了過來,正對著巴爾幹的位置。

  歐洲那群貨別看一天到晚劍拔弩張的,實際上大家都沒有發起戰爭的勇氣。

  不然,早在摩洛哥危機的時候,法德就該開打了。

  大家都叫囂著要開戰,實際上大家都戰戰兢兢的生怕被出賣,成為平息戰爭的理由。

  真正開戰,是一次意外。

  別聽什麼德國威廉二世興奮的說什麼“這是最好的機會”,或者法國人、俄國人還有其他什麼人。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真正決定戰爭是否發動的,從來不是一兩個人,即便是皇帝也不行,而是利益。

  波斯尼亞危機,裴迪南遇刺身亡,本就是意外事件。

  之後的一連串意外,導致了必然發生的戰爭提前到來。

  戰爭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發動的,也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結束的,就像這場分贓不均導致的戰爭,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實際上,包括在戰爭初期,各國都還是希望打一場“普法戰爭”式的勝利,說白了就是小摩擦——相比較總體戰。

  只是隨著賭注越壓越多,戰爭烈度變得越來越大?

  一場大戰下來,打光了歐洲數十上百年積累的財富,英國人差點兒丟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國人在歐洲的屍體上爬了起來。

  “想要發展,就繞不開貿易,想要貿易,就繞不開英國。”

  “歐洲搜刮了世界幾百年,也該吐一些東西出來了。”劉一鳴輕輕說道。

  現在這個模樣,塞爾維亞即便打完了戰爭,也沒什麼餘力了,波斯尼亞應該不會在近年發生什麼事——劉一鳴想到。

  本小。說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

  沒有塞爾維亞青年的一槍,具體開戰還不知道是哪天,可劉一鳴等不了這麼久了。

  最遲1914年,南華會發動對日本的戰爭,戰爭第二天,劉一鳴就希望歐洲爆發戰爭。

  這樣一來,歐洲既沒有能力干涉東亞,劉一鳴也有藉口不履行盟友義務。

  “去告訴姜旺,收買一些塞爾維亞人,流落在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

  “是!”

  【作者題外話】:一戰爆發是各種巧合形成的必然,如果這件事是發生在奧匈帝國與沙皇俄國之間,戰爭不一定這麼早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