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東南亞之王 作品

第二十七章 取名廢

  結果走到門口,發現李子堯正在門口站著,發現劉一鳴,徑直向他走來。

  “劉司令,我是學管理的,我發現這個工廠管理有些問題。”說著他還拿出個小本子。

  “劉司令,成立工業區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不管是運輸還是儲存或者時間成本,但是這裡,焦煤工廠對煤的利用率低,而且每燒一爐出來,所有人都去搞副產品去了,中間的時間煉焦爐就空置著,而副產品除了部分無法處理的,其他的都可以用管道直接輸送,現在這種工序反而是極大的浪費!”

  “還有這幾個化工廠,安全方面做的很好,但是生產方面就有極大的浪費,不論是原料,成品,亦或者是時間,剛才我去了一個成品倉庫,賬目混亂,拉進來的成品被直愣愣的和原料待在一起,我看了一眼賬目,進出上沒有原料記錄。”

  “最重要的其實是他們的終端,鋼鐵廠和兵工廠,賬目,管理沒問題,就是消耗太大了,庫房和生產規劃的不合理,工人大量的時間被用在了等待上,原料卻堆滿了庫房。”

  劉一鳴看著本子上寫的調查表,條目清晰,有些還列出了數據。

  “比如子彈生產線這裡,在開始前多加一道工序,能有效的利用中間生產線空餘的時間。預計能提升8%至10%的產量。”

  “還有工人的工作時間問題,目前都是三班倒,上游產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機械化和工業化,三班倒沒問題,但是下游產業是手工結合,機械設備不多,三班倒並不能提升工作效率。”

  “我建議減少上游產業的工人,供給給下游企業,特別是機械製造廠和兵工廠,工人多了,生產也快,而上游產業提供的原料暫時是足夠的。”

  “這些都是你這一會兒搞出來的?”劉一鳴默默估算了一下,也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這人看出了這麼多?

  “是我結合生產記錄和庫存記錄整理出來的。”李子堯平靜如水的說道。

  “劉司令,我這些建議你看?”李子堯更關心這個問題。

  “稍等,我得研究研究,這樣吧,你跟我來。”劉一鳴又帶著李子堯走向許輝的辦公室。

  “你之前在哪裡上學?”劉一鳴問,李子堯答。

  “美國哈佛大學,一直上到碩士,當時發生了些事情,然後就回來了。”

  “之前去過那些地方啊?都是在巴達維亞嗎?”

  “並不是,回來後我去了die清,洋務運動如火如荼,想要一展抱負,結果在哪裡我們既不是外國人,也不是die清人,人家不用我們,後來去了英國的一家貿易公司,呆了半年,倍受排擠,好不容易跳槽到了新加坡的一家船廠,幹了沒多久,發現他們更看不清黃種人,我就乾脆回了巴達維亞,剛回來就聽見泗水獨立的消息,我在新加坡船廠的時候認識了些水手,他們提到了有大批軍火被裝船,目的地就是泗水,所以他們都認為泗水獨立是假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是真的,荷蘭人不會買這麼多英國老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