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公子阿寶 作品

第0076章 人到中年不如狗

 
作為編導,路學常徹底地踐行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概念,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維托里奧·德·西卡的代表作《偷自行車的人》。

 
這兩部電影都是通過尋狗或尋車這一線索,逐漸遞進到人物的內心和精神世界,揭示了種種看似規矩實則早已變異的社會現象。

 
姜聞《尋槍》也是如此。

 
不過,《尋槍》和電影大師黑澤明執導的《野良犬》更像一些,有些方面甚至稱得上是雷同。

 
《卡拉是條狗》表面上拍的是一條狗,但是事實上,卡拉只是一個引子,還原的是城市底層百姓的真實生存狀態和中年人的尷尬困境。

 
路學常用一句話奠定了電影的基調。

 
“從單位到家裡,我每天得變著法讓人家高興,只有卡拉每天變著法讓我高興。說白了,只有在卡拉那兒,我才覺得我有點人樣。”

 
就如同郝運的第一偶像姜聞在《特麼的中年》中說:“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

 
人到中年不如狗。

 
葛大爺要詮釋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郝運演的亮亮,承擔起了電影支線。

 
他看不起老爹,覺得老二就是個窩囊廢,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聽著棒子組合的歌曲,穿著不倫不類的寬條褲,以示自己與父親的區別。老二也看不慣兒子,剪掉他的褲子,不關心兒子回不回家,覺得去學校找兒子,還不如找狗重要。

 
郝運很認真的記筆記。

 
他模仿葛遊很像,別人覺得他演技好。

 
這其實是個慣性思維方面的誤區,他從葛遊身上薅到的屬性,最大的優勢就是讓他更像葛遊。

 
對於他理解亮亮這個角色幫助不大。

 
除非葛遊在他面前先演一邊亮亮,然後他上去薅一把。

 
所以,即便是不缺屬性拍,郝運也必須靠自己的理解去詮釋亮亮這個角色。

 
“導演,咱們是6月份開機對吧,那個……我7月7、8、9三天要回皖省參加高考。”

 
眼瞅著快要散會了,郝運還是決定坦然面對。

 
死過的都知道,不作死就不會死。

 
雖然高考只有三天,但是浪費的時間絕對超過一週。

 
這個時候說出來,導演真要是覺得你太耽誤事,真有可能直接換人。

 
說實話,郝運有些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