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的表哥 作品

第169章 去與來


        

“沒有那許多詩,不如下次好好再聚。”


        

“看。”杜五郎道:“他只為上進作詩。”


        

顏季明道:“可這一別不知何年再見了。”


        

薛白卻很篤定,連送別的感傷都沒有,道:“一定會再見的。”


        

冬風吹動著灞陵的柳樹,它們已見過太多送行。


        

北歸的車馬離去,吵吵鬧鬧之後,天地山川復歸於平靜,積雪一點點蓋住地上的腳印,有人驅馬緩緩從東面而來。


        

此人四十餘歲,身材魁梧壯闊,衣著儉樸,面有嚴正之氣,眉宇間卻有落落寡歡之態。


        

獨自走過官道,從春明門進了長安城,眼前是一派繁華景象,他囊中羞澀,並不轉頭去看那些胡姬,酒菜的香味入鼻,他遂從行囊中掏出一個胡餅啃著。


        

一路行到崇業坊,他尋人問了路,摸索著尋到了一座小小的院落前,叩了門,開門的卻是一個不認識的人。


        

“敢問,董庭蘭先生可是居於此?”


        

“他不在,我們一個月前才置了這宅院,不知兄臺找誰。”


        

“那……..”


        

院門已被重新關上,風塵僕僕的中年男子一愣,抬眼對著這長安街巷微微嘆息,掏出袖子裡的銅錢數了數,牽馬往崇仁坊方向走去。


        

待路過十字街口的一座酒樓,隱隱有曲樂聲傳來,他耳朵一動,忙繫馬往酒樓中一看,果見一名五旬老者正在吹篳,他不由展顏而笑,因這老者正是他的好友董庭蘭。


        

待到一曲罷,喝彩聲中,董庭蘭走下臺,徑直走向這中年男子。


        

“哈哈哈,高三十五,多年未見,我正打算到宋中,你竟到長安來了!”


        

“董先生曲藝更高了。”


        

酒樓中有一個華服青年聽到兩人的對話,上前執禮問道:“與董先生交好的高三十五?敢問可是作《燕歌行》的高適高三十五郎當面?”


        

“正是,渤海高適,見過兄臺。”


        

“李嘉祐,趙郡李氏,家中行十一,最喜詩歌、樂曲,哈哈哈。”


        

這李嘉祐二十六、七歲模樣,性格熱情,看起來像是個紈絝子弟,不管不顧地便請董庭蘭再吹鬍笳,要與高適共唱一曲。


        

但他說著喜歡《燕歌行》,卻又不唱,反而要唱自己所作的綺靡婉麗詩文。


        

“十五小家女,雙鬟人不如。蛾眉暫一見,可直千金條.....”


        

高適好生尷尬,勉為其難地與董庭蘭陪著李嘉祐吃了酒。是夜,卻是住到李家的客院,原來董庭蘭近來是在李府當門客。


        

“讓你見笑了。”回了屋中,董庭蘭收拾著樂器,“李十一郎有些不拘小節,你莫介意。我也是太過潦倒,招待不足。”


        

高適與他的重逢只有欣喜,道:“今日見董先生,忽有感而發,有一詩相贈。”


        

“好,洗耳恭聽。”


        

高適稍作思量,開口吟了起來。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詩寫的既是董庭蘭,也是他自己的境遇,兩人皆是感嘆。但須臾反而豪爽地大笑起來,珍惜這“相逢無酒錢”的友誼。


        

之後細聊起近況,高適問道:“董先生原本不是在房公門下嗎?”


        

“房公外貶了。”董庭蘭嘆道,“我居長安大不易,遂也打算遊歷四方,故說要去宋中見你。你又是為何入長安。”


        

高適臉色嚴肅起來,應道:“子美寫信來,勸我科舉入仕,信上說了春闈五子在年初肅科場風氣一事,董先生可有耳聞?”


        

董庭蘭道:“何止有所耳聞啊,房公的外貶也與此事有關。你可知這一年來,長安有一人物聲名鵲起?”


        

“自是知曉,子美寫信正是勸我來長安尋薛郎。


        

董庭蘭點了點頭,更詳細地說起了這些事…….


        

他是當今頗有名氣的琴師,但與李龜年這種宮廷樂師不同的是,他大器晚成,少年時甚至做了乞丐,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成名,寄居在房琯府中當門客,為賓客表演。


        

春闈之事,他其實讚賞春闈五子敢為天下士人爭公道的行為,房琯亦是鼓勵廣平王出頭。至於後續的一些事,他一個琴師亦不知細節,只知房琯因此事被貶。


        

因此,董庭蘭對薛白並無惡感,認為是名重天下的房琯不惜官位而保住了這些年輕人,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故而,依老夫所見,薛白並無左右科場之能。只是頗幸運,先有房公庇佑,後得楊國舅青眼。”


        

“原來如此。”


        

高適卻見杜甫信上對薛白頗為推崇,猜想董庭蘭畢竟是樂師,應道:“我既來了長安,還是去結識一番。


        

“也好。”董庭蘭道:“李十一郎亦要參加天寶七載的春闈,近日也有意要拜會薛郎,讓他帶你同去如何?”


        

“哈哈哈,猜想高三十五便是為春闈而來,我也確是要拜會薛郎。”


        

次日,李嘉祐一聽說高適想要見薛白,不由大笑,道:“春闈五子之中,皇甫冉與我便是至交好友。尋個時日你我便往他府中走一趟,如何?”